“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阅读答案_“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文言文 > “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

右卫将军韩子高始与仲举通谋,其事未发,喜请高宗曰:“宜简选人马,配与子高,并赐铁炭,使修器甲。”高宗惊曰:“子高谋反,即欲收执,何为更如是邪?” 喜答曰:“山陵始毕,边寇尚多,而子高受委前朝,名为杖顺,然甚轻狷,恐不时授首,脱其稽诛,或愆王度。宜推心安诱,使不自疑,图之一壮士之力耳。”高宗深然之,卒行其计。

及众军北伐,得淮南地,喜陈安边之术,高宗纳之,即日施行。又问喜曰: “我欲进兵彭、汴,于卿意如何?”喜对曰:“臣实才非智者,安敢预兆未然。窃以淮左新平,边氓未乂,周氏始吞齐国,难与争锋,岂以弊卒疲兵,复加深入。且弃舟楫之工,践车骑之地,去长就短,非吴人所便。臣愚以为不若安民保境,寝兵复约,然后广募英奇,顺时而动,斯久长之术也。”高宗不从。后吴明彻陷周,高宗谓喜曰:“卿之所言,验于今矣。”

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纳忠,多所匡益,数有谏诤,事并见从,由是十馀年间,江东狭小,遂称全盛。唯略地淮北,不纳喜谋,而吴明彻竟败,高宗深悔之,谓袁宪曰:“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

初,后主置酒于后殿,展乐赋诗,醉而命喜。于时山陵初毕,未及逾年,喜见之不怿,欲谏而后主已醉,喜升阶,佯为心疾,仆于阶下,移出省中。后主醒,乃疑之,曰:“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 乃以喜为永嘉内史。

喜至郡,不受俸秩,政弘清静,民吏便之。喜在郡有惠政,乃征入朝,道路追送者数百里。其年道病卒,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陈书·毛喜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其稽诛,或愆王度 愆:过错

B.安民保境,寝兵复约 寝:停止

C.卿之所言,验于今矣 验:证实

D.唯略地淮北,不纳喜谋略:攻占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

B.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

C.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

D.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喜思虑深远。韩子高有谋反迹象时,毛喜奏请高宗简选人马,调拨给韩子高,并赐予恢炭,使之修缮武器盔甲,目的在于稳住子高,使其推迟作乱时间。

B.毛喜明察时势。高宗想进兵彭、汴,毛喜认为淮左刚平定,好不太平,不能凭借疲惫之师与周人争锋,高宗不听,结果吴明彻作战失败,损兵折将。

C.毛喜受高宗宠信。高宗把政事委托给毛喜,毛喜也尽忠竭诚,知无不言。所言之事大多被高宗听从。于是十余年间,狭小的江东开始呈现出全盛局面。

D.毛喜忠诚敢谏。陈后主在父丧不久就大摆筵席,并且命令毛喜喝酒。毛喜不高兴,想进谏但皇上已醉,他就假装发病,仆倒于地。后主酒醒后就贬了他的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宜推心安诱,使不自疑,图之一壮士之力耳。(5分)

(2)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纳忠,多所匡益,数有谏诤,事并见从。(5分)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