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感事的讽喻诗-古诗-赏析_的诗-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古诗大全 > 评人感事的讽喻诗

评人感事的讽喻诗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讽喻诗是诗人对世情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进行讽刺而创作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寓庄于谐的艺术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讽喻诗以其深刻的现实性和坚强的战斗性,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我国古代讽喻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硕鼠》、《相鼠》、《黄鸟》等就是借物以讽的代表作。

汉乐府和汉文人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诗歌讽喻的优良传统,如汉乐府《陌上桑》、赵壹的《疾邪诗》等。到唐代已渐成熟,中唐还出现了以白居易为首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写实讽喻诗派。古代诗人运用诗歌讽喻世态人情,内容广泛,立意深刻,手法灵活,讽喻的对象包罗万象,所借助的载体也无所不有。扫描古代讽喻诗,就其讽喻的载体分类简析如下。

评人感事的讽喻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诗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上的人和事往往有感而发,真善美的予以歌颂,假丑恶的予以鞭挞。讽刺就是鞭挞的常见方式。晚唐,尖锐的社会矛盾终于酿成了严重的动乱,在这个历史巨变和人民苦难深重的时代,一批现实主义诗人,对腐朽的统治者失去了信心,继承杜甫和中唐讽喻诗派的传统,以诗歌为武器,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形成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罗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他们对讽喻诗的理论和创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皮日休是乐府诗和中唐写实讽喻诗的自觉继承者,他说:“乐府,盖古圣王采天下之诗,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概括地阐释了诗歌的美刺作用。他的《橡媪叹》就是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讽喻诗: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铛。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脏。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八句),写橡媪为充“三冬粮”而拖着伛偻的身躯,履着深秋的寒霜,艰难地捡拾、加工并非粮食的橡实的情景。第二部分(中间十四句),从官府赋税苛重、官吏大斗剥削和重利放债三个方面揭示了橡媪拾橡实“诳饥肠”的原因;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和批判。第三部分(最后四句),以古代田成子(田常,春秋时齐相,为收买人心,他曾用大斗贷出,小斗收进。后发动政变,杀死齐简公,夺取齐国政权。)的“诈仁”,对照当今统治阶级的欺诈不仁,辛辣地揭露了他们赤裸裸的无耻行径。笔力尖刻,讽刺辛辣。聂夷中的诗大多描写农民疾苦,颇带讥刺。如《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中所反映的是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凄惨画面。前四句,写对田家的“伤”,预先“卖丝”“粜谷”的“挖肉补疮”,确切地说出了田家迫于生计不得不采取这种于事无补的痛苦选择,也预示了立刻就会无肉可挖的悲惨结局。后四句,写对官家的“愿”,从正面看,表达了诗人善良的愿望;从反面看,诗人正是在鞭挞 “光明烛” 只照“绮罗筵”不照“逃亡屋”的不合理现实。把“绮罗筵”“逃亡屋”并列在一起,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对照鲜明,讽刺强烈,揭露大胆。他的另一首《公子家》“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用贵族公子养尊处优不识五谷影射了现实的混浊颠倒。杜荀鹤始终把人民苦难的描写作为创作的重要主题。

他的《山中寡妇》写道: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诗人以山中寡妇作为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以她的不幸遭遇作为当时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缩影,形象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让人心痛。桑柘已废还要纳税,田园荒尽尚征田赋,这种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却成了非常确凿的现实,更让人心寒。尤其是诗的结尾“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更是深刻,让人心悸。写出了广大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普遍性和深重性,也揭露了官府苛捐杂税的反动性和残酷性,从本质上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全面否定。这种对统治阶级的深刻认识在他的《再经胡城县》中表现得更是清醒:“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在这里,诗人已将揭露变成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鞭挞。元朝丞相伯颜专权,贪恶无比,聚敛资财无数,后获罪,两手空空地死在谪迁的路上,寄棺驿舍。有人题《嘲伯颜太师》于壁云:“百千万锭犹嫌少,垛积金银北斗边。可惜太师无远智,不将些子到黄泉。”作者利用这一生动的反面教材,对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予以辛辣的讽刺,不亚于当头一棒。尤其是后两句的“惋惜”极尽揶揄之能事,真是入木三分。以上我们读到的是通过对人(有专指,也有泛指)的描述进行讽喻的诗篇,下面我们再看看有感于事的讽喻诗,它所讽喻的社会现象更为深广。

东汉著名赋家赵壹在他的名篇《刺世嫉邪赋》的结尾,以秦客与鲁生对话的形式赋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比之其《刺世疾邪赋》更觉语言锋利,诗中“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一句,把当时贿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钱财而轻视学问的腐败现象讥讽得淋漓尽致。“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将伊优(卑躬屈节者)高迁与抗脏(高亢刚直者)被弃的待遇进行对比,东汉社会混淆黑白,颠倒贤愚的腐败道德已被揭露无遗。“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更是把权势者专横跋扈,世人趋炎附势奉唾沫为珍珠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赵壹的《疾邪诗》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满愤怒;不是一般的愤世疾俗,而是激烈的刺世疾邪。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赵壹慷慨陈词,表达了作者嫉恶如仇的义愤,正直耿介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唐代贾岛,时运不齐,孤寂寒苦,屡试不第之后,有感宰相裴度恃功广敛钱财,大兴土木,深知自己无法扭转世界的不平,于是把愤懑融进了文字: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题兴化园亭》)《韩诗外传》云:“春种桃李者,夏得荫其下,秋得其实;春种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该诗即取此意。裴度追求享乐,凿池养花,不惜使千家荡产。而种植的又不是春华秋实的桃李,却是多刺的蔷薇,秋风一吹,花叶凋零,荆棘满庭,无人喜爱。这凄凉的结局,你这园主人应该是知道的吧!除了就事论事之外,这蔷薇还象征了得志的小人。小小的一首诗,运用家常语,从眼前事中,提炼出嘲弄权贵,抨击聚敛,讽刺奢靡的重大主题,也给世人留下了警示。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金陵是六朝的“金粉之地”,秦淮河则是这个金粉之地里豪权贵族寻欢作乐的场所,声色歌舞,纸醉金迷,六朝如此,晚唐依然。

诗人泊舟秦淮,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前两句,把夜泊秦淮所见的烟水弥漫,月色朦胧的景色渲染得轻灵凄清,为下文创造了一个柔和清幽的气氛。既点明了醉生梦死的“酒”,又暗启下篇的“歌”。后两句是诗的主题, “不知”、“犹唱”,都是曲笔讽刺,似怨唱者,实恨听者。谴责那些有军国大权却无亡国之忧的达官贵人沉湎酒色的荒淫腐朽,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宋代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这是诗人面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偏安,不图恢复,达官贵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所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忧患。前两句写临安城青山层峦叠嶂,楼台鳞次栉比,西子湖畔轻歌曼舞夜以继日,消磨着人们抗金的斗志。国家和民族行将灭亡的命运,被掩盖在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里。使人不禁发出“几时休”的长叹。后两句进一步抒发感慨,批判统治阶级政治无能,生活腐败,竟然忘了国耻,乐不思蜀!“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乃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他们寻欢作乐,还梦想着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唐代罗邺《望仙》云:“千金垒土望三山,云鹤无踪羽卫还。若说神仙求便得,茂陵何事在人间。”前两句说那些刻意求仙的帝王,不惜耗费千金巨资垒土筑台,企图能望到所谓的仙山福地,浩浩荡荡的寻仙队伍出发了,希望有朝一日乘云跨鹤得道成仙,结果连个云鹤的踪影也没见到,只有皇帝的仪仗队无功而返。后两句展开议论,如果说真是求仙便能得仙,那么,人间怎会有埋葬汉武帝尸体的茂陵呢?求仙只是空想!该诗讽刺强烈,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愚昧腐朽。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对专制社会统治阶级可以为所欲为,而老百姓只能被奴役,没有人身自由的形象刻画。先看中唐诗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古代,人们为了尊重和纪念被火烧死的介子推,在他的忌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不忍心生火,后来渐成风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曰“寒食节”。照理,这天晚上,应该是一片漆黑,但是,“汉宫”(实指唐宫)灯火辉煌,“五侯”府第(此指宠臣显贵)也享受到这种特殊待遇。再看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鹦鹉虽会学舌,但并不会告密,竟使两位美人欲言不能。在 “花时”、“琼轩”、“美人”、“鹦鹉”所组成的风光旖旎的图画背后,却是一个罗网密布的恐怖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不但被剥夺了青春和幸福,就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了。小诗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场景的描绘,别出心裁地表达出一个重大的主题,揭露了一幕让人心悸的人间悲剧。

上面所举有感于事的讽喻诗,涉及的都是重大主题,讽刺的对象都是统治阶级达官贵人,还有很多讽喻诗关注的是世俗人情,讽刺的对象则是普通的人。如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米嘉荣是唐元和、长庆年间的著名歌唱家,他擅唱《凉州曲》(具有西凉风格特点的乐曲)。《凉州曲》也因它的“意外声”风行一时。后来慢慢的被人遗忘了。能够唱出《凉州曲》意外之声的,老艺人中只有米嘉荣了,《凉州曲》眼看就要失传了。照理说,这一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保护,米嘉荣理应得到重视,但是米嘉荣并未得到重视。近年来世俗风气,往往只看重新人而忽视先辈,所以,逼得一些老艺人也只好染黑了胡须去侍奉那些年轻的后生了。诗人以此为例,对这种趋新赶时的浮躁世风进行了讽刺。

再看宋代杨朴的《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乞巧”是一种民间习俗,妇女于七夕穿针,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诗人便抓住这个“巧”字做文章。诗说,不明白牵牛的用意是怎么回事,每年七月总要邀请织女在天上穿梭织锦给地上的人们看,传给人们智巧,可是织女又哪里知道,人间的机巧已经太多了!民间乞求的是智巧,而人间所患的是机巧、狡诈。诗人巧妙地把二者连在一起,讽刺世情,真是独具匠心。宋代另一诗人胡仔也有诗云:“人间百巧方无奈,寄语天孙(织女)好罢休。”二诗异曲同工。

更多诗古诗文内容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我们竭力关注最新诗词作品,敬请期待!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