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①。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③。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④。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⑤。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⑥。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⑦。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⑧。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①石城山:在湖南零陵县西。
②垠:崖,边,岸。
③睥睨(pì_nì):即“埤堄”,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lì):房屋的大梁。堡坞:土堡,小土城,此指堡坞形的石头。
④洞然:深邃貌。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⑤美箭:美竹。箭,小竹。
⑥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
⑦造物者:能创造万物的存在,指天。
⑧中州:指中原。夷狄:指边远。更:经历。售其伎:贡献其技艺,使其技艺得到赏识。伎,同“技”。
⑨傥:同“倘”。倘若,或者。
⑩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鉴赏 柳宗元永州八记,无一篇不寄寓着作者身世的感慨。本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而在荒诞之地,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到远方、不能施展才能的不平之气,并用存疑的口气批判了所谓“造物者”。这造物的有无之论,笼盖八记,情满山水。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与其他篇大致相同,前半叙述,后半议论。前半叙述小石城的位置、环境、景色,历历在目,无限美好,“类智者所施设也”,为后文议论张本。后半议论,比其他篇都来得空灵,从造物有神无神下笔,在有与无上反复推驳,出不尽之意于言外,“贤而辱于此”的作者,其无限感慨亦悠然而长了。
文中写景实而叙意虚,虚实相生。因作者是借景抒情,其情亦因实景而赋予着落,虽空灵却有实感。篇虽短小而不乏气势,议论奇崛,结尾含蓄,文止而意不尽。
◇妙评 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
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清·金圣叹批《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柳州诸记,多描写景态之奇与游赏之趣。此篇正略叙数语,便把智者施设一句,生出造物有无两意疑案。盖子厚迁谪之后,而楚之南实无一人可以语者,故借题发挥,用寄其贤而辱于此之慨,不可一例论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明明写二道,却搁置一道不提,只说一道;而一道又疑其有,疑其无,写得小石城分明海外三山相似。后借境抒情,更磊落多奇。一结忽作玩世语,将毋不恭。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借题**,竟以瘦洁胜。
——清·陈天定《古今小品》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