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原文原文及翻译_师说原文阅读答案_师说原文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文言文 > 师说原文

师说原文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师说(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⑧。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⑨。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⑩。

◇注释 ①传道授业解惑:道,是指儒家的“仁”“义”,具体说,就是篇末所提出的“六艺经传”之道。授业,是传授六艺经传之业。解惑,是解答六艺经传之疑难。

②夫庸知:夫,发语词。庸,岂,何。夫庸知,还哪里计较。

③师道:指从师学道的风尚。

④惑矣:这里的“惑”字作“迷惑方向”解,与前面“解惑”之“惑”义微有不同。

⑤句读(dòu):即“句逗”。语意完整的文句,加上句号;语意尚未完足而在语气上需要略为停顿一下,加逗号,古称为“句读”。古时书无标点,儿童从师,首先是学会断句分逗。小学而大遗:小学,学了小的(指“习其句读”),而遗忘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⑥巫医:巫是古时祈神召鬼的人,同时也号称能为人治病。百工:各种工匠。不耻相师:是说巫、医、乐师、百工有专门技艺的人,师傅弟子世代传授,继承发展,所以他们不以向别人学习为耻。

⑦官盛:原是说大臣有许多属官的意思,此作“官大”解。

⑧圣人无常师:常师,专门跟一个人学习。无常师,随时随地不断地向人们学习。郯(tán)子:春秋时小国郯国国君。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孔子曾向他请教少昊氏“以鸟名官”的问题。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大,孔子至周,曾向他问关于音乐的事。见《史记·乐书》。师襄:鲁国的乐师。《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跟他学琴。老聃:即老子。《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向他问礼。

⑨专攻:专长。攻,治,研究。

⑩嘉:赞许。贻:赠送。

◇鉴赏 《师说》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是韩愈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和儒学道理无从讲明的教育状况,有意而为的一篇议论文章,带有抗世俗反潮流的色彩。

文章对师道的议论,思想明确,提法尖锐,取事恰当,论述深刻,造语精洁,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全文除末尾说明作文是为李蟠的附笔外,前起后应,中间比排三事,结构异常整饬。“传道、授业、解惑”,开头便为师的概念下了十分明确而又简括的定义。这是全篇的中心,立论的根据。接着提出从师尊师的重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与标准。此一段已将全篇大旨囊入其中了。后面即进入驳论了:第二段以圣人、众人从师,纵论古今之不同;第三段单论长幼;第四段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并举论贵贱;第五段抬出孔子从师作证,照应开头,提携中间,而论断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文章起得好;中间发挥得好,取事不多但尖锐恰切;结得更妙,简洁概括,精警而富有哲理,让人折服。

文中明确提出师与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学有所长,人们都可向他学习,不要在所学之外的其他方面评头论足、较斤计两。这样就把师道原先带有的那种封建色彩的威严减弱了,从而把师与弟子的关系社会化、大众化,打破往昔师法、家法的壁垒。这不仅在中唐时期有针砭时弊、扭转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严密的论述逻辑和生动的对比手法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色。文中多处对比,皆以“耻”为关纽,以轻重贵贱为砝码,取事捉对,增强了艺术效果。且每一对比,皆作诘问,含义无尽。这些表达自然灵活,使得文章跌宕流走,富有气势与韵味,涵蕴不尽。

◇妙评 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以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书》

此篇最是结得段段有力,中间三段,自有三意说起,然大概意思相承,都不失本意。

——宋·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一

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不必谓公慨然以师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学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