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原文及翻译_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阅读答案_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文言文 >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 公羊高——《公羊传》

原典名片

《公羊传》

别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

作品特征:经传合并,传文逐句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作品简介:传为孔子的再传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发孔子《春秋》的义理。最初作为家学只是在公羊氏子孙之间口耳相传,至汉景帝时其玄孙公羊寿与弟子胡毋生合作,开始著之竹帛,将《公羊传》定稿。书中亦杂有他人之语,可见不全出于公羊高。书的格式大体上是先引经文,然后以自作问答的形式逐句作解释。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说教色彩较浓,而文学价值相对不高,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以之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春秋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的《公羊传疏》、清朝陈立的《公羊义疏》。

作品风格:郑玄曾在《六艺论》中批评道:“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榖梁善于经。”东晋范甯(《后汉书》作者范晔之祖父)在《〈春秋榖梁经传集解〉序》中评论《春秋》三传的特色时说如此:“《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公羊传》的成就在于发挥《春秋》的褒贬,从而找出“微言大义”和“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皆东汉何休语),因此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特色与价值。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 【原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①。“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②。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③。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④。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⑤。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⑦。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⑧。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⑨。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何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⑩。

【注释】 ①本篇是对《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义”作解释。题目是后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隐公元年,当公元前722年。君之始年:人君即位开始的那一年。

②王正月:君主即位后改用新的历法那一年的第一个月。

③成公意:为了成全隐公本人的意愿。

④平国:使国家平治。桓即桓公,隐公异母弟。

⑤桓幼而贵:谓桓公年纪虽小,但因为他的母亲为宋武公之女,其地位尊贵。隐长而卑:隐公虽年长但不如桓公显贵。因为隐公的母亲声子只是鲁惠公嫡夫人孟子随嫁来的姐妹,所以地位较低一等。

⑥尊卑也微:意指隐公、桓公的母亲都是后娶的姬妾,谁尊谁卑,区别微小。国人:国都内的人。

⑦扳(pān):攀援,攀附。

⑧为桓立也:意指隐公同意立自己为君,乃是为了将来立桓公而考虑的。

⑨適(dí):通“嫡”,正妻所生之子。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

⑩子以母贵:做儿子的地位尊贵,是依靠他母亲地位尊贵而来。

【鉴赏】 《春秋》鲁隐公元年第一句经文是“元年,春,王正月。”本文采用问答体的方式对这句经文进行逐层剖析,以便揭示出经文中所含的微言大义。清高嵣评曰:“年则鲁君之年,月则周王之月也。大一统一语,大义炳如日星。盖春秋之作,率天下以尊周室。正月系王,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文中主要通过隐公摄政不即位这一历史事实说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

按惯例,《春秋》记述鲁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记隐公即位,却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释这种书法体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讲体例时,先释“元年”,次释“春”,最后释“王正月”,重点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意义。后半部分解释不书“公即位”的原因:一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本意,因隐公摄政,并无当国君之意,只是想借此把鲁国治理好,当桓公长大后便把政权交还予他。二是隐公之所以接受诸大夫的拥戴,自有其良苦用心:桓幼而贵,自己虽长而卑,这种情况国人是不太清楚的,一旦自己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如果立桓公,则又恐诸大夫不能拥戴幼君,所以他之立,实为桓而立。既是为桓而立,当然不宜书“公即位”了。三是说明为什么隐长而贤却不宜立,原来按宗法制的规定,立嫡子只以长而不以贤,立庶子则凭借其母亲地位的贵贱而定。桓公当立是因其母贵,而隐不宜立则是因其母贱,所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上两部分所作的解释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尊周大一统的思想以及亲亲贵贵的封建观念。

文章在写法上是先引《春秋》经文,然后逐句作问答式的解释,一问接着一问,流淌着一股穷追不舍的气势,直至把所要发掘的所谓微言大义揭示出来为止。其设问的形式也灵活多变,有“者何”“孰谓”“曷为”“何言乎”“何以”等各式疑问词的组合。但由于过分追求所谓的微言大义,就难免生出牵强附会、词繁意复等瑕疵。如解释为什么不书“公即位”三字,《左传》只用了“不书即位,摄也”,以一“摄”字来说明,文简而意明,也符合《春秋》作者原意;而本篇则衍生出了许多文字,且未必皆是《春秋》作者之意,这也是读者应注意的一点。

■妙评 其行文许多曲折,却以数语了之,如利刃断物,应手而碎,且成一片,真千秋仅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二编》卷二

透发将“平国而反之桓”句,推见至隐。末一段又因隐桓而表揭立子之义。其下字运句,又跌宕,又闲静,又直截,又虚活,不但以简劲擅长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

胜处在中间两摺,揣度隐公心事,曲而微。意主褒隐,遂混尊卑,其论非允,文特隽。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九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