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苏金伞
苏金伞生平简介:
苏金伞(1906-1997年),河南睢县人。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20年考入省立开封第一师范学校(今河南大学师范专业前身),因受冯友兰、嵇文甫、徐旭生等进步青年教师的影响,酷爱文学,在校刊上不断发表诗作。
1924年考入河南体育专科学校(今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仍坚持诗歌创作。
1926年毕业,处女作散文诗《拟拟曲》发表在创造社蒋光慈主办的刊物《洪水》二卷二十 一期。
1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5月他因中共地下党员身份暴露,被捕关入河南省第一模范监狱,狱中他办了手抄文艺报在难友中传阅。
1929年出狱后历任开封东岳文艺学校、开封第一高中、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淅川乡村师范学校、开封女子中学等校体育教师。
1934年,诗歌《出狱》在《现代》6月号发表。
1939年2月起,到河南大学任体育教师,直至1949年长期受到文学院萧一山、嵇文甫、高亨、段凌辰、张邃青、于赓虞、任访秋、李嘉言等一批著名教授的指教,诗歌创作的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1948年,开封解放,苏金伞与河大进步教授嵇文甫、王毅斋、李俊甫、罗绳武、赵俪生等79人一起前往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宝丰投身革命,受到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三位将军的设宴款待。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0月,调回河南筹办河南省文联,其后历任华北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收组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1950年代被错划为“右派”。
1960年代初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数次回到母校河南大学为中文系学生作学术报告,担任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工作,并长期兼任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理事。
1970年代末,从长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历任河南大学讲师,河南省文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政协常委、人大代表。
1997年1月24日病逝于郑州。
苏金伞的著作:
《地层下》上海星群出版社,1949年
《窗外》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9
《入伍》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
《鹁鸪鸟》作家出版社,1957
《苏金伞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苏金伞新诗选》百花出版社
1949-1979 河南三十年诗歌选(苏金伞等)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
《苏金伞诗文集》李铁城 苏湲 编,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
《苏金伞短诗选》银河出版社,2008
世人对苏金伞的评价:
他是跨越现当代两个时期的诗人,其可贵就在于诗心与良知,在虚假年代,他没有与群情振奋同流合污;在晚年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 ——《诗歌周刊》
2014年4月6日
文学史对他的冷淡不仅未能影响他晚年的创造力,相反,文学史轻率的裁决倒是证明了他写作方向的正确性:对灵魂的忠实而非对时代风气的忠实。在历史的一个个所谓“转折期”。他没有留下其他著名诗人那样的“代表作”,然而,却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承受住了时间检验的诗人。他的写作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不是像诸多的诗人一样,当历史翻过新的一页,他们的诗也随即被历史的书页翻掉了,销声匿迹了。 ——程光炜
苏金伞长达70年的写作经历真实地记录了他一生追求进步的曲折的人生道路和时代加予他心灵的重重的投影。这状况与我国许多老一代诗人的创作历史大体上是一致的。我读金伞一生的创作,最欣赏他30年代和80年代的诗,还有他晚年的“近作”。它们真正地显示和达到了经一生的沉淀而完成的人格塑造,这里说的沉淀,正是真正的超越和升华。 ——牛汉
他童心未泯,具有一颗诗心,也非常自信、率真,对自己的作品永远充满期待。 —— 南丁
苏老是我的导师,受益终生,他那张油漆斑驳的写字台如今就放在文学展览馆里。苏老的诗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质朴自然,不雕饰造作。有人说苏老是‘长不大的孩子’,我祝愿他在天国的幼儿园里茁壮成长。 ——王怀让
我一向认为苏金伞是早期诗人中虽无盛名却有实力的一位,却未料到他能写出像《头发》这么踏实有力、捣人胸臆的好诗,并且立刻认定,此诗虽短,撼人的强烈却不输鲁迅的小说。 ——余光中
自然清白,是苏老为人也是其诗作的基本风格;童心、真心不泯,人的气质与诗的意境达于统一,是苏老的基本特色。他一生创作新诗300首,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是“诗大于名”的诗人。 ——孔玉芳
诗人苏金伞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是中国诗坛一棵不应该也不会被忽略的大树。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而不是一个写诗的人,始终闪烁着诗性的光辉。时间不能抛弃他,因为他获得了永远的春天。我建议举办一台苏老的诗歌朗诵会,请专门的朗诵家来朗诵,效果会更好。我们做得更多一点,才能对得起苏老,对得起苏老的诗。 ——孙广举
我们有必要重新阐述苏金伞对中国当代诗歌艺术的贡献和他在当代诗歌中的地位,他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前驱者之一,是当代诗歌乡土诗派的代表。他身上体现了这样的风格:正直、善良、纯真、宽厚。他对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始终关注着生活的变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去世,是一种人格光辉的逝去,河南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中心人物了,而现在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人物。他以诗歌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价值,诗给他带来欢愉和荣誉,也给他带来痛苦与灾难,但他无怨无悔,相伴以终。今天是他的百年诞辰,这个纪念会有点冷清,应该开更大范围更高规格的纪念会,这是对文化的不尊重。 —— 李铁城
在苏老的晚年,我和他接触比较多,帮他整理诗稿什么的,经常感受到大诗人光辉的照耀。现在很多台湾人传抄苏老的诗,一个人借他的作品活得更久远。我感觉乡土诗不足以涵盖他诗歌的全部内涵,我觉得他的“返乡情结”就是要回到人的生活之中。诗人就是做人,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诗人的最高境界是对自己理想始终不渝的追求。 ——蓝蓝
在近百年河南文坛上,有谁能无可争议地用艺术的光辉照耀我们的文学史?有谁能无可争议地被中原文化引为骄傲,无愧于曾经拥有过钟嵘、庾信、杜甫、李贺……的中州大地?有谁能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最纯粹的诗人?那就是苏金伞。 ——田中
苏老有很深的现实情怀和很强的斗争精神。具有纯真率直、善待他人的品格。为人为文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何弘
苏金伞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一生沉醉于诗、献身于诗,是我国诗歌界创作周期最长的诗人,成为我国当代诗坛代表性诗人之一。他是一位具有大爱、纯粹的诗人,他的为人为文都为商丘、河南乃至全国文学界树立了一个标尺。 ——马学庆
苏金伞是跨越了现代与当代两个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自身经历为线索,以农民及其生活为关注对象,其中包含着“中原”、“土地”、“行走”三重空间。这每一重之中又细分出众多的亚空间。它们共同结构而成苏金伞诗作独特的艺术空间。 ——李耀威
苏金伞是豫东大平原哺育出来的乡土诗人,其诗歌创作在河南文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他又经受城市文明的洗礼,这样,就决定了他的诗歌的乡土性与城市文明的冲突。在对两种文明的双重失望中,构筑了他的生活理想与美学理想。 ——刘同般
诗人苏金伞的创作历程长达70年。诗是他的命,当祖国和人民遭受磨难的时候,他用手中的笔鞭挞邪恶,揭露黑暗,把深深的同情给予他深爱着的父老乡亲;当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的时候,他喜人民之所喜,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歌唱光明,歌唱新生活……他爱祖国、爱人民、爱他足下的土地。他的诗之根深深地扎在中原文化丰厚的土壤里,他的诗作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因此,他被誉为“乡土诗派”的代表、中原诗界的一面旗帜。 ——韩爱平
自白:
1 、三生修来是诗人。
2 、童心只有爱,不会有杀机。
3、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头发/还拖着一条长辫子/祖父常用脚/踏住那辫子/拼命地拳击/城里来的差人/又把那辫子/吊在树上/用鞭子抽打着/要钱粮/……/母亲的头发/一辈子不梳/上面落满了/磨面时荡出的面屑/和烧锅时/飞出的灰星子……
4、有终年的沉默/才有破天的轰响/有辽阔的天的幅员/才有不羁的行踪……雷不信/世界上会有卑微的私语/会有在肚子里发霉的密谋/所以不管跟谁说话/都是披肝沥胆的倾吐。
5、虽然已习惯于无声,但也亟欲一吐积愫。
6、诗 既是语言又是诗。而诗,不单单是诉诸人的听觉,而是诉诸人的心,诉诸人的灵魂。需要用“心”去 理解,用“灵魂”去体会。
7、诗的创新,在于随着时刻变化着的代而产生的新的 感受; 在于不断地变革而产生的新的思索; 在于对子习惯的表现手段已感到不能 完全适用而不断探索的手法。
8、写诗需要富有想象力。 但想象力从哪里来 ? —是从丰富的阅历和宽阔的天地里获得的。
9、创作也需要开放, 还要求有锐敏 的感觉。 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 , 诗人能感觉到, 这是诗人的“ 特异功能” 。
10、掌握 语言的能 力已很 熟练 , 控制浮泛粗俗的能力已很充 分, 就不 需要玩 弄技巧 。
11、诗的深度不在于艰涩隐晦, 而在于用“意”的 深刻与否 , 而“ 意” 靠技 巧是得不到的 。 有些青年刚写诗就提出反对技巧 , 我看也不一 定恰当。 技巧是随着不断地刻苦实践逐渐得来 的 。
12、写出诗来是美还是丑, 是诗还是非诗, 是好诗还是不算好诗 , 需要理性的判断。 创作脱离理性的指导 , 是不可能的 , 也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