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原文及翻译_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阅读答案_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文言文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②。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③。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④。”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⑤?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⑥。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⑦。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两言:犹三言两语。挑:撩拨逗引。

②九宾:古代朝会大典所邀请的九位礼宾人员。意谓很隆重的仪式。斋: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其他典礼前清心寡欲,净身洁食,以示庄敬。

③草芥:草和芥,用以比喻轻贱。

④绐(dài):骗取。

⑤舍人:战国时王公贵人的私门之官。

⑥僇(lù)市:杀戮后陈尸于市。僇,同“戮”。责:索取。族:灭族。封建时代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家和妻家的人都杀死的一种酷刑。

⑦柔廉颇:蔺相如因口舌之功,官封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屡欲凌侮相如,但相如以国事为重,对廉颇多次避让,致使廉颇深受感动,登门负荆请罪。

◇鉴赏 本文针对大家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进行评论,作者一反历来人们对蔺相如的一致称道,不去褒扬他的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利益,而是换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从形势与事理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蔺相如这一举动的诸多失策之处,认为赵国得以平安无事,实属奇迹,乃上天在曲意保全赵国。

文章角度新颖,于不疑处生疑,指出赵国送璧入秦这一行动就是错的,因为把璧给不给秦国,本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提得新颖,问得有力。接着从事情所带来的是非曲直角度提出看法。据《史记》载,蔺相如曾对秦王说:“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依其言一一照做,而相如却“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这一做法,人们一直认为相如能审时度势,机敏过人。作者却认为此举乃“归直于秦”,使自己从原告转为了被告。即使秦王真的“璧入而城弗予”,相如也应该理直气壮地去与之阐述利害关系,“秦王未必不返璧也”。假如秦王因相如的无理行动而恼羞成怒,把和氏璧之争升级为战争,那么其结果必然是“璧终入秦矣”。这两个假设亦提得新颖,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全篇结构紧凑,层层深入,又衔接紧密,逻辑性强,使文章颇具说服力。作为一篇翻案文章,未免有深文周纳之弊,然亦不失为不失为一家之说。文字精悍,表达透辟,气势充沛。

◇妙评 论断题,其篇法、段法、句法,俱难得如此斩截爽朗,别无衬垫闲话,自是大家手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六

力翻成说,自出新意,真觉石破天惊。此与郭子章管蔡论可称双璧。凤洲先生在明季与李攀龙先后主文盟,海内士大夫均为折服。其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所为文由藻饰而造平淡。观此论,洗尽铅华,清言娓娓,殆晚所造乎?先生为有明巨子,不可不一读其丈也。故补录之,蔡铸记。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十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