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渐吹尽-古诗-赏析_姜夔的诗-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古诗大全 > 长亭怨慢·渐吹尽

长亭怨慢·渐吹尽

作者:姜夔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长亭怨慢·渐吹尽》出自南宋诗人姜夔。

【原文】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译文】

渐渐吹尽了,枝梢上淡香的柳絮,到处人家,柳树浓密的绿荫将门户遮蔽。船儿顺着弯曲回绕的河浦渐渐远去,暮色里云帆凌乱,匆忙往返,究竟奔向哪里?看人间离别多矣,谁能比长亭的柳树悄然冷寂?柳树若是有情时,定不会长得如此青翠碧绿。

落日昏暮,高耸的城郭已望不见,只见乱岩层叠的群山无数。我难忘临别的叮嘱:“韦郎这一去呀,怎能忘记你交付给我的玉环信物。”“最要紧是记住早早归来,我怕红萼孤独无人为我作主。”即使有并州制造的锋快剪刀也枉然,亦难以剪断万缕离愁别苦。

【注释】

率意:随便。

桓大司马: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东晋明帝之婿,初为荆州刺史,定蜀,攻前秦,破姚襄,威权日盛,官至大司马。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白石《长亭怨慢》引桓大司马云云,乃庾信《枯树赋》,非桓温语。”

长亭树:指种在长亭亮度的柳树。

树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隐《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高城不见: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韦郎:《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载,唐韦皋游江夏,与玉箫女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

红萼:红花,女子自指。

算空有: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杩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煜《乌夜啼》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此处化用以上句意。并刀:并州为古九州之一,今属山西,所产刀剪以锋利出名,杜甫《戏题王宰画水山图歌》:“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赏析】

《长亭怨慢》,词调名,姜夔创制,旁注工尺谱。本篇虽非单纯的咏柳词,但以柳枝头的“香絮”起兴,经柳丝般的“离愁行缕”收尾,词人身心沉潜其中,早已物我莫辨,主客难分。杨柳,无论柔条还是纤叶,无论绿荫还是飞絮,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灞桥柳岸,“柳”“留”谐音,柳枝一折,令多少人心胆俱裂。在本词中,柳树的角色是频频转换的,前六句写别时别地,就时而言,正是“渐吹尽”时节,柳絮代表着无情流逝的时光,就地而言,绿荫深深,遮掩着门户,作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柳树凸现了框人词这一艺术世界中的人,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面对“青青如此”的长亭树,作者又一次隐入了困境,“望高城不见”的主人公显然已被深深的孤独感所包围,他希望树亦有情,可这只是空幻人生的一个空幻的要求,“怎忘得”一句,“第一是”二句都是无力的呼唤,最后,连并刀也是“空”有,末句展示给读者的只是“离别之神”——柳树那森然的面孔。

【鉴赏】

首先,我们来看看题序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桓大司马”,这里指桓温。第二,关于桓大司马所说的话。据《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其中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说,树尚且长得这么快,人又怎能忍受(得了岁月的消磨)呢?表现了岁月如流水,转眼树就长得很高了,而人也就随之变老了,而自己老了却功业未成,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语出庚信《枯树赋》。

其次,对词作的审美赏析。

上半片是咏柳。开头说:“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春事已深,柳絮逐渐吹尽,到处纷飞,人家门前都柳阴浓绿了。其中,“香絮”、“绿深”不但点明了时间(深春时节),而且描绘了合肥巷陌的景况。而“香”字和“深”字,从味觉和视觉来加重了这样的景物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接着写道:“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帆”代指船,即以部分代整体。“浦”即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远处的河岸迂回曲折,黄昏时分,行船很少,也不知都到哪里去?这里,词人点出行人乘船离去。接着写道:“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长亭树”是指种在长亭边上的柳树。“长亭”在秦汉时期,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也有短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见过太多的离别场面,没有谁能像那长亭边上的柳树见证得多。柳树既然见证了这么多的送别,那么,“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树若”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之意。李商隐《蝉》中也说过:“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里都说了天和树都是没有情感的。姜夔词作的意思是说,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否则它也不会“青青如此”了。以上几句,词人围绕“柳”来写,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

下半片是写词人与情侣离别后的想念之情。词人写道:“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高城不见”出自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天色渐渐昏暮,高高的城楼已隐约不见,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纵横的层层乱山。这里,写出了离开合肥后依恋不舍之情。这里要注意的是,词人运用典故,就是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的故事。在分别是赠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词人的“望高城不见”取其意而用之,表现了怀念情侣之情。既然这样,有如何?所以,词人写道:“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意思是说,韦郎离我而去,但你要记得,我把玉环留下给你作信物。这里,运用了《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中韦皋的事。故事是这样的,韦皋游江夏,与女子玉箫有情,分别时留下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词人借此表明,当临别时,自己向情侣表示,怎能象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也就是说,自己必将重来的。既然你已经发誓“怎忘得玉环分付”,就必须做到“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这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其中的“第一”就是强调了这一意思。如果不是“早早归来”,那么,“怕红萼无人为主”(即免得红花没人怜惜)。这一句不但表明了作为地位低下的歌女,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惨处境,而且也表现了歌女对美好而自由生活的向往。既然如此,词人最后两句说:“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并刀”即古代并州(今山西)出产好剪刀。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如今纵有锋利的剪刀,也无法剪断我心头那一丝一缕的愁绪。词人以离愁难剪作结,不但表明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人生体验和离愁千缕的主题,而且卒章显志,更有助于提高词作的审美表达效果。

在艺术上,词人选择的意象,很有情感意蕴。比如,“柳”。其次,典故的运用,增加词作的内涵,提升了词作的审美境界。再次,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但很有感染力。

【诗人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