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两可”苏味道》的意思_《“模棱两可”苏味道》的故事-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模棱两可”苏味道

“模棱两可”苏味道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有一句俗语说“枪打出头鸟”,换个文雅的说法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意思都是奉劝人做事要低调圆滑,深藏不露,善于以含糊其辞的态度,隐藏自己的观点,不要锋芒毕露,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别人抓不到自己言语上的任何疏漏和把柄,就能做到明哲保身,永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对事情的正误没有自己的主张、含糊不清的态度,我们称之为“模棱两可”。在这方面,唐朝宰相苏味道可说是深谙此道,他就是靠着自己总结出的“模棱两可”的态度而三度拜相权倾一时的。

苏味道,初唐诗人,官至宰相,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初唐诗坛的“文章四友”。据史料记载,苏味道自小异常聪颖,九岁时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时就进士及第。年轻时的苏味道也曾有着文人的气质和率直,在为官期间,敢于仗义执言,秉公办事,这从他的后人苏轼的身上能找到他遗传的基因。然而书生意气终究是要吃亏的,于是不知在什么地方,苏味道因自己的言行得罪了一些人,让他吃了官司身陷囹圄。武则天看他可怜,就把他放了出来安排到集州当刺史,后来又把他调至京城官复原职。但因他树敌太多,还是有人不断弹劾他,于是他再次被贬去做了坊州刺史。

经过这几次三番的变故,苏味道的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锐气受挫,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一个人经过社会的浸淫和摔打,思想逐渐被磨砺地没了棱角,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像鹅卵石一样圆滑起来。

他变成了什么样的人呢?据《旧唐书·苏味道传》记载,苏味道任凤阁侍郎期间,善于向皇上陈奏,由于他熟悉台阁历来的典章制度,他上朝言事都不用带奏折,只凭口头禀奏,侃侃而谈,极尽阿谀,老于世故,游刃有余地周旋在君臣之间。因此,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苏味道曾三度拜相,居相位达九年之久,可谓是政坛的常青树。

而这一切他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就四个字:模棱两可!当时苏味道在京为官,有人找苏味道来决断案子时,他总是把手放在桌棱上摸来摸去,迟迟不下结论,即使表态也是含糊不清。模棱,即“摸棱”一词的演化,棱乃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一根方柱有四棱,故用手摸四棱中的任何一棱,都会同时摸到方柱的两个面,这也就意味着难以辨出到底摸的是哪一面,因此让人有了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理解。这就是“模棱两可”最初的来历。

这是苏味道为官几十年总结出来的圭臬。他对别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就是处理事情不需要决断得太清楚,弄得是非分明,判断正确还好,如果判断错误,就将会受到谴责,落下失职的罪名,还是含糊其辞,这样也行那样也中最好。苏味道的这一“至理名言”为他赢得了“苏模棱”“模棱宰相”的绰号。

其实在那个“动辄得咎”的政治环境下,伴君如伴虎,言语上稍有不慎轻则被贬发配,重则会遭杀身之祸,甚至灭门九族。苏味道也是在一次次的教训中学乖卖巧的,他的这套“护身大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今社会政治清明,人们不但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而且还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此如果还有人把“模棱两可”当作为人处世宝典的话,就有些不应该了。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