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一首别子固》古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同学一首别子固》古文赏析阅读答案_《同学一首别子固》古文赏析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文言文 > 《同学一首别子固》古文赏析

《同学一首别子固》古文赏析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作品介绍】

《同学一首别子固》是王安石青年时候写的。当时,他和曾巩都怀抱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所以他们志同道合,交往频繁,往来亲密。文中以孙侔来陪衬曾巩,叙述他们之间言行相似,虽然素不相识,但能互相信任,说明这是共同“学圣人”的效果,以此互相勉励。应该说,作者的“至乎中庸而后已”,既表达了其对曾巩、孙侔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原文】

同学一首别子固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③,辞币未尝相接也④。其师若⑤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⑥。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⑦。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⑧,而造于其室⑨,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⑩,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释】

①子固:曾巩的字。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作者同是江西人。

②淮之南:淮河的南面。正之:孙侔的字。孙侔,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

③语:谈话。

④辞:言词,指书信。

⑤若:及、与、和。

⑥适然:恰好这样。

⑦扳:扭转。这里作帮助解。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⑧轥(li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⑨造:往、到。

⑩系:关系、牵连。

【译文】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解析】

题目中的“同学”一词,字面意思虽然可以解作“共同学习”,可它的真正意思是“共同学习圣人”。文中的“中庸”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要求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王安石这里所说的“中庸”略有不同,他这里所谓的“中庸”,是指不偏不变的意思。儒家以“中庸”为道德标准,作者认为“中庸”之道是圣人的行为,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人所追求的境界,所以作者津津乐道。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

本文是王安石青年时候写的。当时,他和曾巩都怀抱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所以他们志同道合,交往频繁,往来亲密。文中以孙侔来陪衬曾巩,叙述他们之间言行相似,虽然素不相识,但能互相信任,说明这是共同“学圣人”的效果,以此互相勉励。应该说,作者的“至乎中庸而后已”,既表达了其对曾巩、孙侔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