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不许请隧原文原文及翻译_襄王不许请隧原文阅读答案_襄王不许请隧原文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文言文 > 襄王不许请隧原文

襄王不许请隧原文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襄王不许请隧(选自《国语·周语中》) 【原文】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①。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②。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③。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④?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⑤?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⑥?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⑦’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⑧?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⑨?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⑩?”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 ①晋文公:即公子重耳。襄王:周惠王之子,名郑,公元前651年至前619年在位。郏(jiá):周的王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襄王不听大臣富辰的劝告纳狄女为后,不料狄女与王的异母弟王子带私通。于是王废狄女。狄人攻周,襄王被迫出居于汜(fàn)。第二年,晋文公攻狄,纳王于郏,杀王子带。襄王于是以阳樊、温、原、攒茅四邑之地酬谢文公。劳(lào):酬报。隧:地道,这里指墓道。此指天子的葬礼,古代天子死后埋葬,要在墓旁掘一斜的墓道,通过墓道把棺材送进墓穴,此种礼节称为“隧”。这里晋文公请求襄王允许在自己死后也以这种天子的葬礼埋葬。

②兆民:万民。不庭:指不来朝贡称臣。不虞:指意外的事变。

③宁宇:安居之所。

④内官:宫中的女官。九御:即九嫔。神:天神。祗(qí):地神。

⑤服物:指吃穿用的物品。采章:仪节。

⑥天降祸灾于周室:指王子带作乱引狄攻周之变。周室,周王室。一人:古代天子对自己的谦称。守府:保住先王的府藏。不佞:不才,这是对自己的谦称。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之称,此指晋文公。班:分。大物:指隧葬这种大礼。私德:私人的恩惠。

⑦改玉改行:谓改换了身上的佩玉,必然随着要改变步行的节奏。古人身上的佩玉是用来调节人们步行节奏的,君臣步行的节奏不同,所以佩玉有所不同。喻君臣尊卑不同,文公不应有隧葬。

⑧光裕:推广扩大。更姓改物:易姓、改正朔、易服色。指改朝换代,改变姬姓的周王朝为他姓王朝。庸:功劳。缩取:收取。备物:指上面所说的“死生之服物采章”。流辟:流放杀戮。裔土:边远的地方。

⑨茂昭明德:勉力显示光明的德行。茂,同“懋”。私劳:私人恩惠。大章:指服物采章的规定。忝:辱,有愧于。

⑩余安能知之:我又怎么能知道呢?

【鉴赏】 春秋之世,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已然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各大诸侯国皆有觊觎周室的野心。但更有些大国诸侯为了争夺霸权,还需时不时地打起“尊周”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是这样,晋文公平王子带之乱、定襄王于郏也是如此。本文即记叙了晋文公趁自己有大功于襄王之机,不受襄王“劳之以地”的封赏,却向襄王请求日后使用天子葬礼的事,但遭到了襄王的拒绝。

文章重点展现了襄王的婉转拒绝之词。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周先王分封建制说起,述说当初封建诸侯之时,周天子除了“规方千里”作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以外,并未替自己谋什么私利。唯一不同的也只是“服物采章”与诸侯有所区别,而这也不过是为了显示其作为天子君临天下的特殊身份,以体现与诸侯百官的上下尊卑之分。言外之意,即表示属于天子所专有的“服物采章”如隧葬之礼是不可随便予人的。

第二层是说晋文公于己虽有勤王之功,但也不能将“先王的大物”用来报私德,真这样做了的话晋文公自身也会“憎”此“赏”的,进一步作了婉拒。

第三层则转而引用先民“改玉改行”之说告诉对方,如果坚持要用隧葬这种大礼,只有更姓改物,那么自己就是“流辟裔土”也在所不辞;但若还是列为诸侯,那么隧葬这种大礼是不可更改的,其不许的口气进而转硬。最后表示自己决不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致对不起天下、祖宗和百姓;晋文公如果非要在自己的境域内僭用这种天子之礼,自可实行无须请求,自己也无法强加干预。

襄王言辞尽管非常婉转,但不许之意却十分坚决。只因晋文“请隧”,实际上是要假周天子之器来抬高自己,取得异于一般诸侯的特殊政治地位,而这将打破周天子与诸侯的尊卑之分,影响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威权,由此周襄王才利用周天子名义上的权威,用含蓄婉转的言辞阐明事理,暗中斥责晋文公的狂妄请求,从而使他不敢再提出这一非分之请。

细品襄王的回答,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不许”之意,却无一字直言“不许”,而只是一再婉转申诉其“不可许”之故。以君答臣,对臣下非分之请却不能直斥之以僭越与非礼,未尝不反映出作为衰周之世的天子襄王地位的岌岌可危。但是像“改玉改行”之说,“流辟裔土”之词,“不敢以私劳变前章”之语,还是展现出了些许压其骄亢僭越之气的毅然决然之态的,也表达了其“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不拿原则作交易的坚定立场。且妙在皆以逆笔插入,步步紧扣,绵里藏针,柔中带刚;意严而深,词婉而劲。玩其辞气,若优游而实峻烈,闻之让人叹服感慨不已。

■妙评 其理甚直,其辞甚曲,其态甚婉,其旨甚微。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三

通篇只是不为天子,不得用隧意。却妙在俱用逆笔振入,无一笔实写不许,而不许之意,一步紧一步。自是使重耳神色俱沮。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

一意相生,词婉义严,反复折辩,情理俱不能容,晋文复从何处置喙?然亦曲尽衰世君臣意态矣。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

以议论为词命,一顿一跌,亦婉亦严,或生或杀,有纵有擒,具夺境夺人手段。内传只数语,此则引而伸之。彼约而能该,此烦而不厌,可悟行文脱化伸缩之法。

——清·高塘《国语钞》卷上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