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 李筌
【原文】
李筌号达观,居少室山①。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绢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上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神状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语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而问之曰:“此黄帝《阴符》上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授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少年从何而得之?”筌稽首载拜,具告所得。母曰:“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日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至,真是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一通,贯于杖端,令筌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于是坐于石上,与筌说《阴符》之义,曰:“此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术,一百言演法,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皆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内景》不足以为玄;鉴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上,不可使闻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道,君子用之得其术,常人用之得其殃,职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清斋而授之。有本者为师,受书者为弟子,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母曰:“已晡时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瓠,令筌谷中取水。水既满矣,瓠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及还,已失老母,但留麦饭数升于石上而已。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十卷;有相业,著《中台志》十卷。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显,竟入名山访道,不知所终。
【注释】
①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传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们在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名谓“少室”。其山势陡峭峻拔,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
【译文】
李筌道号叫达观子,居住在少室山。他爱好神仙道术,经常游历各地名山,广泛搜集修炼的方术。在嵩山的虎口岩,他得到了黄帝的《阴符经》,经是写在白绢上的,卷在红漆轴上装在玉制的匣里,经卷上题字写的是:“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书在名山里,传给爱好道术的人。”这本书已经破烂不堪,李筌把它边抄边读了几千遍,竟然还是弄不明白经书的深义。后来李筌到了陕西,在骊山下,遇见一个老妇,见她把髽髻绾在头顶,剩下的头发披散下来,穿着破烂的衣裳拄着拐杖,神态相貌不同于凡人。老妇看见道旁有人点火烧树枝,就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见后吃惊地问老妇说:“这是黄帝《阴符经》上的话,你怎么知道?”老妇人回答说:“我传授《阴符经》,已经历了三元(每元三千六百年)六个周(每周一百八十年)一甲子(一甲子六十年)了,你这个年轻人从哪儿得到的《阴符经》呢?”李筌赶快跪下磕头拜礼,说了他在嵩山得到《阴符经》的事。老妇说:“我看你的颧骨穿过生门穴位,两眼和额头相齐,血脉充沛,心房端正,性情贤德又爱好法术,精神振奋喜欢参与一切活动,真是能成为我的弟子,然而你四十五岁时会有一次大的劫难。”说罢拿出朱砂写了一张符,挂在拐杖上,让李筌跪下把符吃下去,说:“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天地的佑护了。”说罢就坐在一块石头上,给李筌讲述《阴符经》的深奥含义。她说:“这部经共三百字,一百个字讲解修道的理论,一百个字讲的是修道的方术,一百个字讲的是修道的法度规章,上有神仙修炼的‘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的方法,下有用兵取胜的战术,这些都是靠内在的心领神会,与外部的事物发展相符合。如果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深意,那《黄庭内景经》也不算玄奥;如果能借鉴这部经书的要点,那四书五经和《史记》都算不了什么好文章,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大军事家的用兵也不算神奇。这部《阴符经》,不是有道的人,不能让他看见。所以说圣人用它可以得到治天下的大道,君子用它可以得到方术,而常人用它只能带来灾祸,这是由于他们的职位和使命不相同。如果要把这卷经传给同样好道的人,一定要让他清心寡欲、斋戒善性才能传授。有这本经书的人是老师,接受了传授的就是弟子,不能对富贵的人就特别看重,对贫贱的人就特别轻视,谁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折寿二十年。在你本命年的生日那天读七遍《阴符经》,对养生有益,可以增加寿数。每年的七月七日,抄写一部《阴符经》藏到名山的石洞中,也可以增加寿数。”过了半天,老妇又说:“已经下午了,我有些麦子做的饭,咱俩一起吃吧。”说完从袖子里拿出一个葫芦,让李筌到山谷里取水来。水装满后,葫芦忽然变得很重,有一百斤,沉得拿不起来,葫芦就沉到泉里去了。等李筌回来,老妇已经不见了,只见在石头上留着几升麦饭。李筌有大将的才学胆略,曾著《太白阴符》十卷;他也是个当宰相的人才,著有《中台志》十卷。但当时受到李林甫的排挤,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官位。后来李筌就进入名山修炼道术,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