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原文及翻译_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阅读答案_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文言文 >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开始往下讲,第十三章,“沙门问佛”,沙门就是出家人。
【解】此第十三章,问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会道。盖知宿命者,未必会至道。而会至道者,决能知宿命也。
那天一个沙弥问我:得道了能知道宿命,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这里面的意思是什么呢?这叫神通、宿命,就知道过去以往的一切事情。虽然你能得宿命通,但不见得能得道。而得道的人他必会得到宿命通,得到至道的人,得到最根本道的时候,他必然知道,必然有宿命通。这里的“宿命”指的是这个,大家能不能明白这个意思?
宿命,就是往昔的事情,你如果有了神通,心里清净,清净到一定程度,过去的事情就逐渐地显露出来了。但是你这个并不见得已经修到究竟,还只是在修行的过程中。
在修行的过程中,污垢去掉了,见到里面明的时候,去污垢这个过程你能不清楚吗?是不是?必然能清楚。而有的人就是属于宿命通,只是在去污垢的过程中,还没有彻底把污垢去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是在去污垢,他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宿命通。像阿罗汉,在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他知道,八万大劫以外的就不知道了。佛是去得最干净的,所以佛连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也知道。
“垢去明存”,最后那两句特别重要。如果你想得到宿命通,应该怎么办呢?“断欲无求”,这四个字太重要了。第一个就要断欲,一切的欲望都要断掉。包括色欲、食欲,一切的欲望、冲动都要断掉,而且心里始终是没有任何所求。没有欲望就无所求,有了欲望就有所求,所以说“断欲无求”。如果你想达到无所求,首先断欲,断了欲的人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达到了无所求,只有不断地无所求才能继续进行更好地断欲。
所以我们修行的法门里,其中就有这一条,不让大家求人,宁死不求人,就是让你得到无所求,以“死”这个决心来达到无所求。你想,能够死都不怕,就容易克服自己所有的欲望。如果一个人不能以死来护道,一旦死到跟前的时候,他就要为了活命、为了生命、为了顾全那个身体,他就有所求。有所求,这个欲望就永远断不掉,有一念求都断不掉的。
宣化上人讲得很清楚: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这个得知道,这是上人的家风,咱们应该继承上人的家风,上人就讲得非常明确。
上人在修行中经常有些神通,这主要来源于什么?就是上人没有求人的意思,也不管它,那种刚骨,心里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他很快地就得到了各种的神通力。
我们想得到宿命通,想知道过去的一切和未来的一切,当知主要是要断欲,用一切办法断欲。包括吃的、用的,色的、声的,你这都要断欲。为什么断欲能得到宿命通呢?为什么无所求能得到宿命通呢?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弟子: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欲是根,根一断的话,末梢自然的就会不存在了。一断欲的话,再怎么复杂的五欲也就不再寻思了。
这是一方面,谁还能说一说。
弟子:断欲是修道的根本,从根本入手,就能达到证果的目的。
弟子:断欲跟无所求能去掉我们心里的妄想,去掉了妄想,可以得到我们本来的清净面目。
行了,谁再详细地说一下子。
弟子:因为他不断欲会越来越愚痴,一断欲就会得到清净心,就能知道过去未来。
看谁还有什么更好的看法?好,那我就答一答。
断欲无求能得到宿命,为什么?因为断欲,六根就回收。我们为什么不见自己过去的一切?就因为我们六根在放逸。像这个手,你放开了,本来是拳头,放开了会什么样呢?像镜子似的,你本来应该是一面镜子,但是由于镜子破碎了,什么也照不了。如果你把这个六根回收了以后,这个镜子又还原了,又成为一面镜子,那你的面目不就全看得清清楚楚吗?是不是?
断欲就无所求,你那个心是无所求的心,那什么欲望你也不会要了,你不要了,六根就回收了。比如我看一个东西,这是个杯,因为你不想要它,再怎么装饰你也不用它,它没啥用处,它和你没有啥关系,那心里就不动念。你不动念,这种欲根它就不起来;不起来,六根就回收了,心里就清净;心里清净,它就形成了镜子,像镜子一样,智慧就会现前。你的过去一切自然就通达贯通,能达到根本,而且从根本那块达到这个过程,也都了了常明。
所以宿命通只是知道这个灰尘的一个过程,那有啥不明白的?是不是?只要是把欲望断了,无所求,我们的六根就会回收。回收了以后,我们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水清日月现”。为什么说水清日月现?水上要是起了波纹,不断地滚动的话,日月不会现出来的。那日月在那晃得左一个影子、右一个影子,它不会把天空的事情反映得很准确。如果这个水平静了,日月马上就反映出来了,像一面镜子似的。
所以说,你想得宿命通,就应该“断欲无求”,断欲无求必然要得到宿命通。如果有人说他得了宿命通,但是他贪欲心更大,这人当时肯定没有得,没得!因为啥呢?得宿命通必须断欲无求,只有无所求的人才能知道过去未来。
有的大仙说:“我能知道过去,也能知道什么什么。”他那是靠那鬼神通力来搞这些事情,而且他不断地贪欲,要钱要物。他本身并不具备这些能力,不是他得个什么神通。你心里都是像长草似的,别人有一分钱,你都想把它抢过来,就那种心,你怎么还知道过去未来?它可能吗?那个通力是靠你心里清净,才知道过去的一切。
就包括他心通也是这样的。别人在那坐着,他心里想什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呢?因为我们心是一种有欲望的心,一种散乱的心,有所求的心,所以他心里想什么你不知道。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思控制住,不去攀缘,不去想,慢慢静下来,你要是功夫做到了,他心里想什么,马上就能清清楚楚地知道。那些有大定力者都是这么知道的。
有时候有了定力,这个并不奇怪。你就是没有证到什么初果、二果的,但有时候同样也会显现出这些,一时性地显现出来。它不长久性,就因为你没得果,还要退转。所以只要心净,自然的一切都知道,了了常明。想做这个功夫,都得从“断欲无求”来做。
怎样无求、断欲?就像上人讲的这个家风,三大宗旨:“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多么刚强,刚骨锐利,这副刚骨一下就显露出来了。
冻死不攀缘,你想,冻就非常难受了,达到冻死那个程度,人家都不肯去攀那个缘分。比如说,这个地方不如法,是个外道的地方,如果你去求他,你就可能得到火烤,就可以延缓生命。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显示我们佛教徒不去和外道打交道,我们得有自己的刚骨,宁可冻死,也不会上你那地方去呆一下子。不光挨冻,就算到冻死的程度,我都不会去找你,我还去和你俩求?低三下四的,损失我们佛教的这种形象。就得有这种决心。你说,这个不攀缘,什么样的人能办得到?
有人就可能怀疑了,说:“师父你这么讲‘冻死不攀缘’,这个目的是让我们死啊,搞自杀啊?这好像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了,这不跟搞自杀一样吗?你这个太狠了。”实际上大家不知道,你有“宁死不攀缘”的决心,才能转缘。缘,只是在你心里软弱的时候,这个缘才起作用。
比如说,在战场上,有人腹部被捅了一刀,肠子都出来了,但他不知道,还继续奋斗,还跟人打仗,照样跑,什么都挺欢,拖着肠子到处跑。当有人告诉他,说:“你的肠子出来了。”当时就倒那块,什么也不行了,当时就完了,就扔那块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不知道,他没有这个攀缘,没有这个缘去想到这个问题,在他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念头,所以他也不怕死。他不怕死,就拖着肠子照样可以活,是不是?拖着肠子也可以活。
但是他怕死的这个心一旦生出来的时候,这个缘攀上的时候,当时就躺那块了,那就是攀缘的结果。原先没攀缘,他可以拖肠子到处跑,是不是?但是当这个缘一旦攀上的时候,马上就死在那块了,就倒了。什么原因呢?师父并不是教你冻死,教你自杀,而是一种转化。
比如说,像果通师父,他光脚踏到雪地里不冻,不怕冷。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个冻来了,我就是不想着冻,我也不怕你。就是把这个念摄住了,摄久了以后造成这个,他就不怕冷。不是别的,说我弄点什么中药啊;我打那气功啊;我在那儿做个什么仪式啊,脚上贴个符咒啊,最后我金刚不坏了。它不是像小说讲的那样。
什么原因?不攀缘的关系。雪来了,我没把你当成雪看;你说冷,我心里不想着冷。冷,刚开始可能还有一些,久而久之,克服到一定程度了,根本就不在乎,对他来讲只是清凉。我们是攀缘心,所以看到雪认为是雪,和雪攀缘上了,那雪不冻你才怪呢。人家和雪没有什么缘分,他看那雪,那是什么东西啊?可能是棉花吧,可能是水,没有这个雪的概念。他没有和这个雪攀上缘,所以冻不了他,物质全变化了。
你觉得它凉,所以你咬牙挺着。他不是,他只是一种清凉,他也没有一个冷和热的问题,就是很自在。不是我克服,“哎呀,我在这冰天雪地里,我不怕冷!”说:“你觉得怎么样?”“我很热乎啊!”他也没有这个概念。如果有这个概念,又跑到热乎那块去了,是不是?还是有缘分。他没有这个缘分。他不怕冷,在我们的心目中就认为是热,实际上他没有冷热这个概念,夏天他还穿那么多的厚衣服呢,对不对?冬天他就光着脚,什么原因?就因为他有一个不怕死的这种精神,所以他能和缘断开,断开以后,他才会自在呢。
冻死不攀缘是让你得自在,不是让你自杀,但是你必须知道,得有不怕死的这种精神,你才能了脱这个事情,才能转外境。这个大家明白吗?
下面讲这个,上人讲了:饿死不化缘。饿死了,你还存在化缘吗?就不存在化缘了。你想,以饿到死的那种程度,命马上都要绝了,也不去化缘。这个化缘不是指的乞食,乞食不属于化缘。这个化缘就是有所求,这个“求”说的是不应该求的事情。佛制规定了,日中一食,过午不食,那我们为了自己的肚子饱一点,过午还去找人要食物,那都属于化缘,不属于正当的佛事。不应该做的都是化缘,和攀缘是一个道理,宁可饿死也不去化缘。
同样,这也不是让大家去饿死,但是你必须有这种决心,宁可死了都不去做,它自然的就要转缘,不被缘所转。饿的只是个缘,但我绝对不被你吓倒,我死都不怕,还怕你饿吗?是不是?我就忍着,多喝点水,忍一忍,不行我就念念佛号,再不行我就经行一段,忍一忍就过去了,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就不饿了。
在万佛城,上人有个弟子七十二天没吃饭,每天只喝一小杯水,不是成天没完没了地喝,一天就喝一小杯水,七十二天没吃饭。还有一个三十多天没吃饭。上人在台湾讲法的时候说:“我准备饿死在这里。”那是开万人法会的时候,一天只喝一杯水,那么大的年龄,成天讲。
他为什么能克服这个饭呢?就因为他不怕死,不怕饿死,他有这种决心。他不怕饿死后,结果会怎么样呢?他的物质力量,原先我们说的是以食为食,如果不攀缘,是以法为食,他是以法为食。那以法为食会是什么状态呢?不渴不饿,他没有这个饥饿的现象,每天精力非常充沛,而且像饮一种甘露似的,没有饥饿那种感觉。饥饿只是凡夫的一种贪欲所变化来的,他没有那种现象。你说是好是坏?他因饿死不化缘,会以法为食的,所以说他能转缘。
还有下一个:穷死不求缘。自己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了?甚至衣服都没有了,都不会去求人。原先我就想过,我想:一旦有那一天没有衣服穿了,我拿纸糊一个,实在糊不住了,我找个草皮,找点草往腰上一围,弄绳子一系,就拉倒了。我也不会去找你要件衣服,说:“你给我件衣服。”你放心,别看咱俩是师徒关系,我也不会求你给我件衣服穿。
无所求,一切都是付出,不会有所求的。说:“将来,师父你老了我养活你。”我非常感谢大家这种孝心,但是我不会求谁,穷死不求缘。
以前在山上闭关的时候,我跟大家讲过。那衣服破了,针有、布有,就是没有线,八个月没有缝衣服,衣服破得东一块、西一块,都快露肉了,露肉就露呗,有什么呢?八个月没有缝衣服。因为我没有线,线有没有?常住有那么一大堆线,头些日子还不长时间,人家给送的线,但他不给我。不给我,我就不要。
你别看都是我说了算,我说:“亲藏,你把线拿来。”那他痛痛快快拿来了,是不是?虽然我们俩是一家,但是现在是他说了算,他不给我,我就不要。你别看就俩人,那我也不要。他八个月没给我,我八个月不要。你七个月不给我,我七个月不要。我就不要,我宁可衣服破掉也不要。
他们居士就琢磨:这师父是什么原因?有人就合计:这可能是缺布吧?他把那衣服撕开就给我拿来了。他知道师父不要好布,要旧布,他就撕开给我拿了一捆,给亲藏也拿了一捆。心想:拿这一包布,师父这衣服不就补上了?你拿了布,照样没有线,他也不拿线来,我怎么补?所以我穷死也不吱声,最后谁也不知道。后来不知道怎么给我的这个线,这才有缝衣服的机会,要不连缝衣服的机会都没有。
八个月,如果再凑合四个月就一年,是不是?这一年缝不了衣服。你要是没有布,这好说,没有针它也好说,它都有,就差个线,就差那么一点线,你说这……若没有布,我从别的地方剪点,补一补,或者用线连一连也行,对不对?最起码的,需要布的那地方,我不补,别的地方我把它缝上还行吧?这种机会也没有。我若没有针,那行,大家会知道。但没有线,谁也想不到。就是穷死,我也不去求。
穷死,达到死那程度,已经尽了,也不去求,闭住那个嘴。那心里啊,要说一点不动念,也不是,“哎呀,你怎么想不到那个线呢?我就需要线,你给我这个干吗?”有时候心里也有稍不平的时候,“你看,你还问我,问我你也不会问。”不是他粗心,因果就在这块,可能平时自己对别人也那样,今天的果报就那样。另外,这个因缘能帮助你什么呢?坚定你的道念,所以说这个“穷死不求缘”非常好。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这些缘来了,再怎么来,你怎么诱惑我,我也不会变的。你说给我这吃好的,有的说:“你这大德呀,给你这个好东西,你给开个方便啊……”即使是再好的条件,我还那样。你拿新布来,我还是这一块补丁;你拿新衣服来,我还是穿这件旧衣服。我是随缘不变。
外面什么情况都和我没关系,即使东西再多,我只是瞅。那山上的东西,那时候多得多,但是没有说为自己,“哎呀,这油也多,东西也多,咱赶紧炸点什么好吃的,赶紧弄点什么东西。”没有这时候。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就完事了。随缘不变,就是遇到任何环境,这个心就是不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你什么都不变了,你就能转缘。随缘,你不变才能随缘。
刚才我讲了那几个例子。他冻死不攀缘,就没有冷热了。他不变随缘,走到雪地,他也没事情啊,是不是?饿死不化缘,不吃饭,他照样不饿啊,他不是“我忍着肚子饿,在那坚持七十二天”,也不是说“我饿着,能坚持多少天”,他没有这个现象,他是不饿不渴。
喝一杯水,说老实话,那是勉强喝,因为啥?他心里根本就不渴。他喝那个水,就一点味道也没有,已经不像水了。不像我们现在喝水,水是解渴的,实际上这种解渴已经在攀缘了,被缘转了。他没有这个概念,喝的那个水根本就不叫水,和木头差不多,没有啥意义。而且他里面的津液自然就充满了,就是那种甘露,自然就充满了,而且不渴。那个滋味不是我们所能够形容出来的。
过去,我行脚走到本溪市南芬那块,下午就要喝水,一直没乞到水,到晚上也没乞来水。最后为了守戒,宁可渴死也不去取水,“行,今晚就那么地,渴死就渴死。”就在那沟里坐着。就那么走一下午,大热天,从中午就开始渴,一直渴到晚上,快到十点多钟的时候都没喝到水,一滴水也没有,你得渴到什么程度?最后宁可渴死拉倒,守戒嘛。
因为啥?你再去跟人家化缘,山里人家家里就剩个女的,剩个小孩,不方便,宁可不去了。得了,在那沟里一坐,死活就不管了。等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根本就不渴,都不想喝水了,喝点水一点意义也没有。
所以你要是不变,这样的话,外境马上就转了。外境的水啊,不管有水没水,你要都能随顺,没水我也能随顺你。这个缘对我来讲,不成为缘,只成为善知识,我随着你走,但是我是以不变去随,这个缘就不成立了,这就成为不变随缘。像果通师父,“你有雪地,我照样在雪地走,对别人来说是雪,对我来讲是无所谓的事情。”他是不变随缘,所以缘对他来讲没有用。
这个事情很多,我以前讲过药片的事情,饿死不化缘。那是有病了,患感冒,要死了怎么办?得重病怎么办?扔在半道跟谁说去?是不是?没有钱,也没有药,是乞一点药还是不乞药?最后没乞药,药还来了,在道上洒着,还不是在大道上,在那个草地里。那草地里哪来的药,你说。就算有药的话,它也不一定落在你跟前,或装在小瓶子里。没!是散开的,整齐的在那搁着。要是没字,你照样也吃不了,还有字,写着“安乃近”。还不多,就十片,还有一片是掰两半的。正好就在你的面前,还有什么讲的?
这事情是巧合吗?这些感应都来源于什么呢?就是你不攀缘的结果,不化缘的结果。不求缘,就是宁死不求人。就是不求人的这种精神,你才能得到这种不求人的好处,转缘的好处。那才叫真正的随缘,不变随缘。
我们那叫什么随缘?我们随缘就变,那叫被缘转。你随缘不变,不变去随缘,那才行呢!我们不变,缘就得随着你去变,随着你转。你需要甘露,它就会变成甘露,它用不着去变水,是不是?也用不着喝,也用不着吃的,你管那事干吗?多自在的事,省多少事?
所以你想得宿命通,就得断欲、无所求,你要有无所求的心,没有什么想需要的东西。你要什么?电视我不要,录音机我不要,家庭一切我都不要,自己所用的东西我都不要,都无所谓,甚至命我都不要了,你说,你还有什么可求的?你有这种断欲的方法,将来肯定要得宿命通。
这个宿命通,有的人证道了,很明显的有宿命通,知道过去未来。有的人就没证道,他也有宿命通这种形式存在。持戒就是最大的神通,什么都不如这个。你持戒,要吃有吃的,要住有住的,你还要干吗啊?这不是神通啊?是不是?所以这是最大的神通,我们一定要在这上面下功夫,就是以宁死的精神来护戒,我们以这种精神去做,和道自然就相应了。
师父给你们讲的这些东西都是很珍贵的,你们将来要实际修的时候,你们就这样照着去做。这样做后,我们就明白了,宣化上人讲的这三大宗旨并不是说要赌闲气。因为上人知道,只有这么做,你才能真正地转外缘,才能真正地自在,你自己才能掌握你自己。这三大宗旨就是你的命根,就是你修行的最高宗旨。
人活着就得刚强,为什么要刚强?就不被缘所转。什么最刚强?无所求最刚强,没有比它再刚强的。我没有啥所求的,也没有啥想法,说:“我想得到什么,或不得到什么。”没有这个概念,这个事和我没关系。
什么钱哪,你给我,我不要;你给我好衣服,我不穿;你给我好吃的,我吃不了那些,只吃我这一顿饭就完事了,我碰啥吃啥,你给荤的我也不要,是不是?我就这一个钵,就学一个佛法,其它的我就没有啥了。所以谁都奈何不了你,谁能奈何你?小偷他也不来找你麻烦,谁也不来找你麻烦,所以这人就自在。
以前给大家讲过金碧峰禅师,他修到那么好的程度了,那鬼神来找他的时候,本来找不到他,就因为他贪著一个钵而被抓住了。那个钵叫什么钵?
弟子:紫晶钵。
是紫晶钵还是紫金钵?紫晶吧?恐怕是这个“晶”,不是紫金。出家人不用金子,金子做的也摔不碎,是不是?紫晶钵,紫色的,透明的,他非常的喜欢。就这一念喜欢,那鬼神就能找着他,就能把你抓住。
你人在那坐着,鬼神抓不住你,鬼神不要你那个尸体,尸体不见得就是你。我们那是“尸体就是我,一掐我就疼,疼的就是我”。不用说,你根本就跑不掉,因为你离不开这个身体。人家呢,这些东西也没有,他惟独惦记的就是这个钵。你有一念物的想法,那鬼神就能把你找着。如果我们不断金钱,谁在那面拿着钱这么一晃荡,你这眼睛都瞪这么大个。还用找你?离老远,他在那面一点,手一比划,你就跟着过来了,那心“嘣嘣嘣”就跳,一下子就抓住你了。
所以说那玩意可真厉害,像咱们不要钱,你给都不要,你比划那玩意,赶紧闭眼睛,我躲得远远的。把眼睛闭上了,实在没意思,你给我,我都不要,我再瞅你干吗?所以他怎么比划钱也没有用,它在你身上不起作用。讲:“哎呀,师父啊,我给你做点好衣服,做点什么东西,做点好吃的,你需要什么吃的?”我一天一顿饭,我有啥吃的?你说的那些东西,对我来讲没有啥意思,啥意思都没有,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就完事了。没有吸引力,它诱惑不了你。
再就是女人那事——色。你不贪色,但是那色起来了,它可要你的命,它故意找你的麻烦。你要是觉得她挺可怜,那妥了!那她就给你表演起来看,一会是这个动作,那个动作;说话,那声音勒得精细的,一天就给你表演了。那腥臭熏天,一看都恶心,要吐,那种丑态全露出来了。
如果你没有这个东西,它就抓不住你。女人在你面前,她那个粗鲁、那种“不幸”的状态马上就暴露出来了,糊弄不了你,她也装不下去了。要不然有时候比丘尼怎么跟我“打仗”呢,她们想让我听一位比丘尼法师讲的法,我说:“我不爱听。”“你怎么不重视法呢?你听了将来得教化比丘尼。”我说:“我不是不重视法,我不爱听那个女人声音。”当时这俩人气得够呛,因为她们是女人,我说不爱听那个女人声音。别看你是讲法,就算讲法,我也不爱听那个女人声音。这本身就是法,你还怎么讲?是不是?
所以女人在你跟前,她再想表演那些东西就没有用,表演啥?她只能是实话实说,老实办事,就完事了,她再也不会跟你去演节目了。弄腔作势的,这个那个……勒个腔调。我心里话:“你可别勒,你勒那东西没有用,我只能越看越恶心。”等她放下一切的时候,感觉比男人都脏,人都不知道过去怎么活的,被它骗得,简直是骗死人。就是骗人,她自己自觉不自觉都在骗人,也就是我们自己在骗自己。
所以说欲望断了是真清净,欲望断了是真阿罗汉,欲望断了是真佛道。所以我们应该从断欲上、无所求上去做,抱定这三大宗旨,按照上人的三大宗旨去做。时常得背诵,以后做事情就这么去做,你放心去做。它不是让你死,我们是要以死的决心来转化这个缘。有人以为:这叫我们死呢。他一看到死就不敢去做。你光看着人家得本领,这本领、那本领也有了,我们都想去要。那都是以这种不怕死的精神换来的,没有这个精神,你换不来。这就叫“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不走到绝路的时候,是不会有新的路在前面。
好,今天就讲到这。
※ ※ ※ ※ ※
(一段时间以后重新所讲的第十三章问道宿命)
今天我们开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个学习方式实际上早已开始,但是正规性还缺一点。由于大众师的慈悲,特意把这个时间进行调整,这么一来,让大家有个更好的学习机会,以免我们的学习和其它的功课冲突,更主要的是没法听讲。以后就通过这个方式学习——我们把学习方式先试验一下,如果合适,我们就这么样做。每天上午,基本上吧,不能是完全那样,都要讲《四十二章经》、《沙弥律仪》,而且要考试,还要进行背诵,这些东西都要考,把咱们学习的风气一下子提起来。
主要是我们从无始劫来养成了各种的习气,所以我们今天出家修行特别难,但也特别殊胜。这无始劫的习性必须通过《沙弥律仪》的学习,把它们去掉。只有去掉了这些习气和毛病,我们才能进一步深入佛法的修行。如果我们的基础打错了,就很难再走第二步,因为这个基础太重要了。很多人平时都忽视了基础,往往都追求更深的东西,但是有时候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半途掉队或走回头路,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重这个基础的学习。
这个沙弥律、沙弥戒的学习,不光是我们现在学,就算将来受了比丘戒还要学,受了菩萨戒还得学。它是一直相通的,所以这个基础我们不光今天打,时时都得打。昨天看到广化老和尚他们对沙弥的要求,就是说出家的时候最少也是考验半年以上,而且受了沙弥戒以后,到受大戒这段时间,还要考验两年以上。这个时间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就是因为沙弥戒这一段的熏修特别的重要。
咱们现在的这种修行方式不能完全一样,基本上差不多少,要努力把沙弥这块学习好。为什么大戒师受具足戒了,有的对佛法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就是因为沙弥戒这一段的学习没有打好基础。打好基础,我们的心不动了,而且能够更深地理解沙弥戒,就能理解佛法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地深入佛法。这部分如果做不好,我们可能在学习更深的戒律的时候,感到更加困难和吃力,而且不能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
原因是什么?有时候并不是我们脑子笨,是我们那个基础没有打好。因为他没有更深的行持,解和行持他没有做到,所以他行起来就特别难,而且不能正确地理解。如果我们把基础做得很好,当我们受了更高的戒律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攀登上去,更主要的是能够正确地理解。
今天主要是简单地跟大家讲一讲这个学习佛法的过程。
学法必须有虔诚心和恭敬心,有这个心才能学法;没有虔诚心和恭敬心,法是学不来的。法不孤起,因缘而生。不是说讲话就是法,讲话只是法的一种形式,是一个外在的方便。我们要求的法是佛法,不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不能用世间的善来代替佛法,必须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心心相印来悟得佛法。
法没有大小,法只有我们的虔诚心才能获得,所以说我们学沙弥戒也是一个很好的因缘,如果我们能够虔诚地去学它,一样能得到佛法。有的人认为:我受了具足戒以后才得佛法。这是不对的,那是我们更深一步的熏修。佛法的关键是法法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沙弥戒”这块看成真正的佛法来熏修,这也就是我们了脱生死的法,它不是世间法,我们不能按照世间法去理解。所以我们在这里熏修的时候要有真正的虔诚心,这样的话,就会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大家要明白沙弥这一段修学的重要性。
过去,在沙弥这一段证果的还是很多的。就因为他有这种虔诚心,甚至佛讲了一句话他就证果了,这原因就是他们的虔诚心到位了。我们没有证果,就是业障障碍了我们的虔诚心,如果有虔诚心,我们也会这样。所以我们要用至诚的虔诚心来听法,如饮甘露,如饥似渴地去修学和恭敬,就像人饥饿需要食物,渴了需要水一样。而且平时要为这个法处处地去努力。这样的话,我们很快就会有个因缘,一念虔诚,有可能就是我们了脱生死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大家,特别是后剃度出家的,一定要向先剃度出家的师父、师兄们学习,他们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修学,都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德行。特别是新学沙弥,一定要向老的学习,因为他们的心经过熏修,顶住了种种习气和魔的困扰,能够这么样地坚持修学,使人非常佩服,这是非常好的。对新的来讲,老的更会爱护你们,帮助你们。
你们新学沙弥一定要学会依教奉行,这是你们修学中很重要的一关。不要分别,包括大戒师或老的沙弥分配你做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活,你都得依教奉行。至于年龄的问题,放下自己的年龄,不要考虑,只考虑佛法,年龄是属于世间法,我们考虑的是佛法,依教奉行。
“如果那个师父告诉我的事情是错的,怎么办?”你现在在道场里,就不要考虑错和对的问题,你先去做。如果确实有问题、有疑惑的时候,你先依教奉行,以后你腾出工夫再去请教一下。再说,道场里的师父不会叫你做那种事情。依教奉行胜于一切,一定要培养自己依教奉行的那种心。说:“这么做会不会对我有损伤?”你要去做。过去讲叫命令,命令下来你就不要有什么疑问了,火海刀山都要下的。我们得常常做这种思惟,这样才能培养这种恭敬心。我们的恭敬心为什么不到位?就因为没有直心。我们走一步也是拐弯,听一句话也在分别,都在拐弯,这不行,我们必须得学会依教奉行。
而沙弥这一段特别重要,属于发心阶段,必须得学会依教奉行。等我们当了大戒师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深一步的依教奉行。当我们受了菩萨戒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深层次的依教奉行!那个时候的奉行,就是一个小孩来支使我们,我们都会去做。到那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恒顺众生的力量,那就自在了,非常自在,而且时时地法喜充满。法喜充满不是给自己充,是一种教化和一种度众生,所有的人都能在你法喜充满的情况下被度,这叫恒顺众生。我们必须从这方面开始熏修。
大家这个因缘很好,而且维那师精心地努力组织大家修学,这非常好。以后这个环境紧一点,到时间大家就要过来。这个排班的位置暂时先这样,明天再看一看。暂时不混在一起。你们虽然年纪大,但是法这方面的修学还有一段距离,现在还不适合混在一起。咱们应该先有个层次,这样的话便于大家修学。就像念书似的,有一年级,有二年级,虽然同是小学,但我们也要分出这个修学的层次。
今天不多讲了,还有很多以后再讲。这个主要是由我来讲,还有其他的师父,随时再派,来给大家讲。一定要把这个《沙弥律仪》讲好,大家也一定要学好,都要背下来,而且你们还要能讲,人人都要讲。每个字、每句话的意义都要深深地推敲,佛法没有高低,就一个沙弥法也能讲出佛法来,那才行。一句普通的话,我们都要讲出佛法,处处不离佛法,那才是我们的修行。
今天就简单说到这里,一会大家去卸书。大家已经知道了,前一阵这些佛书由于被卖到了废品站,被人糟蹋,眼看就要被毁掉的时候,居士发心把这批书抢救下来。后来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努力,终于又把第二次的书抢救下来。这个事情已经通知了鞍山佛协和省佛协的副会长,他们也在插手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些佛书,但是它的深层意义特别大。毁佛罪大,但毁佛经、毁佛法比毁佛罪还大,因为一切的佛皆因佛法而成就,没有佛法就不会有佛,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佛经。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会引起大事。像塔利班毁佛以后不长时间,国家就被灭掉了。如果佛被毁,鬼神就乱;这个经书被毁,鬼神就乱,一切灾难就会生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的这种做法正好是:一个是让佛法延续,另一个也是上报四重恩的问题。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生起欢喜。虽然事情发生了,但我们最终还是把佛经抢救下来了,这是佛菩萨的加持,给我们这个因缘和机会,否则的话,我们很难有这种机会。这样的话,佛法还能延续、兴旺,而且这也是相续佛法的一种教育,没有这种心是不行的。
基本上就是这样,没有更多的了。大家先去把这个书给背下来,我们下次再正式开始,有时间再坐下来讨论。大家下次来学习的时候,笔记本都要带来,笔也要带来,要写,要注意听。
好,先讲到这里。
※ ※ ※ ※ ※
《四十二章经》还没讲完,先把《四十二章经》讲一讲。还有新出家的也要听一听,前面所讲没听到的,以后有因缘听磁带来补充。下午借着这个因缘,大家听我讲的《上师五十颂讲记》录音。特别是新出家的沙弥,先把这两个功课完成。完成了以后,你们新出家的再把《沙弥学处》看一看,先出家的沙弥师父也把《沙弥学处》看一看。这些都学完了,我就专门讲沙弥戒这块。
《四十二章经》里的“人有二十难”,这个已经讲完了,咱们现在讲第十三章。我给大家念一下。
“沙门问佛”,沙门,就是修梵行的为沙门。我们叫“沙门释子”;还有一种沙门叫“婆罗门沙门”,属于婆罗门族,因为他也修梵行,但他奉大梵天为其根本,他自己说他是大梵天的后裔,他们这个族姓是印度四大种族之一。就是专门修梵行,所以他们也称为沙门,叫“婆罗门沙门”。我们是“沙门释子”,是随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沙门,这个“沙门”代表我们修清净行,有时候也是一种自我的称呼,自称为沙门某某,很了不起。这里讲的沙门指的是“沙门释子”,也就是佛的弟子、出家众。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因为佛法都是因缘而起,有问,佛才讲,不问,佛不讲,所以这有个缘起。就好像我们不照镜子,镜子里没有影子,你要是照镜子,镜子里就会现出影子。“沙门问佛”就是请教佛。为什么我们要问佛呢?因为一切凡夫皆要跟佛学,不能跟别人学,不能跟外道学,不能跟凡夫学。因为凡夫的知见只是堕落的知见,外道呢,也是堕落的知见,他没有解脱,只有佛才是真正的解脱者,只有佛才明了一切。所以说,我们修梵行,想学的一切都要依佛学,也就是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我们应该问佛,一切的书、一切的经典、一切的行为都以佛说的为标准。
这就是出家人请问佛,顶礼以后长跪,就是胡跪。新出家的不太清楚,胡跪就是一个腿半跪,一个腿全跪,偏袒右肩,以这个仪式来请佛。问佛:“大圣,请您老慈悲给我们讲一讲,以何因缘,能得知宿命?”
就是说,“我现在黑乎乎的一片,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而且天天都是糊涂过日子。有吃的,我也不知道饭从哪来,吃完了该做什么,这一切都不知道。一天就是醉生梦死,我不知道我这一生怎么过的,而且也不知道前生种了什么因。何况我今天又出家了,也不知是什么因缘而有这个善根,所以自己对自己特别的疑惑不解。”这个沙门以各种的疑惑心来问佛,问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怎样能知道我的宿命?
怎样“得知”,这个“得”不是通过别人讲而让我得知,而是我亲自知道。究竟我过去是做了什么因,做了什么善事,使我今天既能成为沙门,却又没有证道?没证道是什么原因?我现在能成为沙门又是什么原因?我在世间为什么造了那么多的业?这都是我们大家所疑惑的,是我们大家想知道的,说:“我为什么起了这么多烦恼,而且我还不能降伏,但是我又能出家修道?”不知道这种种的因缘,心里就透不过去了,所以他想彻底的知道自己的宿命、过去的因缘。他更想知道的是:通过知道因缘的这个过程,来真正地体会大道的所在。
“宿命”,大家都知道,就是过去。人有三世,你们谁知道什么叫三世?
弟子:三十年为一世,一百年为一生,一般都这样算的。
有的人说三十年为一世。这是一种说法,三世加一起正好九十年,也就是百年,我们说的百年指的是人生的这个生命。还有谁知道什么是三世?
弟子:前生、今生、后世。
三世就是有前生、今生、来生。
这两种说法,前一种说的是今生的意义,为今生。今生呢,我们不用得宿命通也知道,你从小到现在的事情基本上都能记住,所以这我们清楚了,就不谈三十年为一世,但是为什么要提醒大家?应该知道有这两种说法的存在,以后我们跟别人讲的时候,答得更圆满一些。我们这里讲的这个宿命指的是前生、今生、来生。这个宿命,我们不光要知道前生的问题,也要知道今生为什么受这样的果报,而且来生会怎么样,还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怎样生存下去。
沙门为什么要问佛怎样得宿命通呢?他不是想去算卦,他不是去跟人摇签算卦,或是“我知道你如何”,他没有这个心。他的目的要干吗?他要了脱生死。了脱生死就得明白大道,知道会其大道才能了脱生死。所以为了了脱生死,就想知道怎么样得到宿命通,他的目的是通过它来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最后得到大道。
他的目的不是别的,不像我们现在,“哎呀,这个人什么事都知道,前生也知道。”等等的,然后去给人摇卦算命。那不是他的目的,给人家说三道四的那都不是他的目的。他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其它名和利,只为了得其道,“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是他所问的内容。
你看人家因缘多好,出家以后能直接问佛。你说我们这因缘,你问谁啊?你问师父,师父还糊里糊涂,还不知道问谁呢?所以说很麻烦,也没办法,勉强给你讲,给种下因缘,有一天你去问佛,那就会得至道。这个因缘不是没有,只要你诚心修道的话,你会亲自去问佛,那时候没有不知道的,我现在跟你们讲,是种个善根。
“佛言”,佛开始讲了,因为你有问,佛就开始讲。谁能讲一讲什么叫佛言?
弟子:通过那个沙门请佛开示,怎样能够通达宿命的因缘,佛以这个因缘,来回答那个比丘的请问。
谁还能答一答?什么叫佛言?
弟子:佛言就是代表了佛是正等正觉,所以佛说的就是真理。
还有谁能说一说?什么叫佛言?这句话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什么是佛言,我们要从高深一点说,也就是谤佛。
有几种说法,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佛言”,佛在经典上讲了,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那为什么又说是佛言?如果我们说佛能言,佛说是谤佛呀!那如果佛没说,为什么又说佛言?佛是不言而言,佛是无为者,他没有言和不言二义,没有这个概念,只是众生启问而有所谓的“言”。就像镜子似的,你去照,那里面就会有影,但是这个镜子是大圆镜智,不是我们那个普通的镜子。我们的镜子只能照你的表皮,照不到你的心,它不能把你的因缘给你讲清楚。
佛这个大镜子,他充满了无穷的慈悲和智慧,所以说他是不言而言。只有不言而言者才能讲出真理,也叫真谛。如果有能言者,那还是凡夫。所以我们在听“佛言”的时候,一定要做这个正确的思惟,这样的话,我们对底下要讲的经,就会更加深一步地进入佛的心要。
因为他启问的因缘殊胜,他说的“我怎么才能知道宿命”,但是他的目的并不在这,而是“会其至道”,这讲的是道。这话本来是要以后再讲的,我就提前给你们讲了。
佛言,也就是说佛不言而言,以大慈悲力故,大慈悲心故,而有“佛言”。佛讲了什么呢?佛说了,“净心守志,可会至道”,佛以大慈悲力而讲了。为什么佛要这么讲,而不讲别的?刚才我讲了,因为佛是大圆镜智,无所不照,无所不知,而且“佛言”是不言而言,是无为法。那既然是无为法,为什么又讲“净心守志,可会至道”呢?因为有人在启问,有这个启问,佛就给你这么讲。
比如一个人看病,这个患者来了,他想看病,自己述说了病情,你是根据他述说的病情下药,还是根据他的脉相下药?语言只能作为参考,你要根据脉相下药。佛是大智慧者,“净心守志”是我们众生的需要,佛才讲。这“病”是我们众生的那种业力,是我们的污垢所在,所以佛才会讲“净心守志,可会至道”。我们知道了,这个“道”是至道,也就是大道。
这是说怎么样得到宿命通,宿命通是六通之一,外道只有五通,佛法里有漏尽通,他们没有漏尽通。虽然都有通,但是通和通也不一样。外道也有通,他那个通是有一定范围的,或是不长久。佛所谓的通,是名字叫“通”,佛这个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它是智慧,方便来讲叫通。说佛有六通,是方便说。
“净心守志”,只有在做的时候你才会有真正的守真,这个真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这样你才能守住这个妙明真心。那大家说了:“我们的妙明真心本来就在,那为何还用守啊?”因为我们平时属于业力过重,由于有迷,所以失去了真。我们只有不断地行道,去掉妄想,我们的真才会现前。
我们因为什么原因不能会其至道呢?就是因缺少福德因缘,福德因缘就像沙漠地里的粮食和水,所以你想会其至道,必须培养福德因缘,都得具足的。既要有决心,又要有福德因缘,我们才能达到这个大道。外道的这个通非常小,而且知道的事情是有范围的。他已经执著这种通,如果离开这个通,他就不行了。另外,他也不知道其根本原因,你别看他有通,多少多少劫的东西都知道,但还是不彻底。
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个故事,那个老汉出不了家,就要投河、要死。最后佛现前了,说:“你为什么投河啊?”老汉说:“他们不收我,我活着也没有啥意思。你看我这么大年纪了,走也走不动,活也活不成,那些人都说我没有善根,我赶紧死了得了。”佛说:“你别死,我领你去,我同意你出家。”他就剃度出家了,出家后在那精进修道,不长时间就证果了。
后来这些罗汉就问佛,说:“不对呀,这没有善根的人不能出家,也不能证道啊!为什么他能这样呢?我们都观察他八万大劫之内的事情,了了常明,他跑也跑不出去,什么原因呢?”但这罗汉不是慢心,他没有慢心,他是以虔诚心来问佛的。佛就跟他们讲了这老汉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说:“你们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你们就不清楚了。”
我们别说八万大劫,连三十年、五十年我们也看不出去,小时候的事情都给忘了,更别说前生的事情。就算有点模糊影子,只要你贪吃贪睡,一会儿就没了,就断了,由于这个习性,很快就断了,所以我们很难知道。
罗汉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佛说:“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你不知道。八万大劫以前,老虎要吃他,他逃到树上,至心地念一句佛——南无佛,因而种下善根。”就念句“南无佛”,现在却有人给改了,说是念句“阿弥陀佛”。不管他念哪尊佛,只要念佛就行了,后来就被救了。有的说被救了,有的说被老虎吃了,这我也不知道了,看来还是被救的那个因缘比较大。
弟子:按那个经上讲的,虎听到佛的名字就走了,虎没吃。
是,有的说虎没吃就走了;有的说念了一句“南无佛”,种了善根,老虎吃了也不要紧,因为他可能想另成就。咱们不管它了。就是念了一句“南无佛”,最后他就在释迦牟尼佛这出家了。我们有时候天天念佛,天天修行,我们出家的因缘不是更殊胜吗?是不是?那我们更得见佛了。所以我们大家能出家,就是因为平时老念“南无佛”,要不没有出家的机会,是不是?看来我们前生是念了不少。
回过来,我们再看这句话。净心,什么叫净心?干净的净,净的是心。心还用净吗?为什么要净心呢?你们说心用不用净?
弟子:净是一念不生的意思,并不是说平静那个静,必须是不打妄想的那个净。
你就说说需不需要净?
弟子:心本来不需要净,但我们做不到没有污染。
那本来不需要净,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净呢?也被污染了,那本来不需要,为什么还能污染?
弟子:是我们认识不到。
既然有本来,认识不认识,它也不应该污染,那有污染的也不叫本来嘛,是不是?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妙明真心是清净无染的。这个心指的是凡夫的那个心,不是我们的真心。这个心就是迷,用这个心来表示我们的迷,不是说我们的真心。这个迷是一种虚幻,迷没有根本,有了根本就不叫迷了。由于迷,必与佛不相应,与我们的大道不相应了。与道不相应而成为迷,造成了隔,隔断。
“净”就是破迷,什么叫净?破除这个迷就叫净,破迷为净。我们现在修道,佛告诉了,你要破除迷。什么是迷?贪、嗔、痴,有了贪、有了嗔、有了痴,这就是迷,贪嗔痴就是迷。三毒啊,我们就因为三毒的关系,最后被迷了。我们想破除迷,也就是要破除三毒,那我们直接入手的地方就是破除贪嗔痴。这样大家就清楚了,这个修行的方式一下就出来了。
净心,怎么去净?去掉贪嗔痴。不是你在那打坐,一天吃三顿饭、七顿饭,你就算净心了,你这边修一点还不够你漏的。不光是要打坐,更主要的是要去掉贪嗔痴,只有不断地去掉贪嗔痴,我们的心才能净下来。去掉贪嗔痴的方式有持戒、禅定、忍辱、布施等等的事情,六度万行,还有各种法门,无量的法门,这都是去掉贪嗔痴,也就是净心的无价之宝和方法。只有按照这些努力去行持,我们这才能净心。
“守志”,这个还得解释,什么叫“守志”呢?
弟子:不外求。
不外求,你这句话就说到根本了。
具体地来讲,守志要发菩提愿。什么是我们的菩提愿?就是无所求。那我们现在的无所求算不算菩提愿?你那还只是在表面上的无所求,心里还没有无所求。当我们无所求的时候,不为自己求的时候,为天下众生而求的时候,又离了众生相的时候,那菩提心就起来了。那是我们根本的大志大愿,所以我们应该守志,永远的不退道心,永远的发菩提心。
“可会至道”,有人就问,说:“师父,你看看,我现在也守志了,也发菩提愿,又不断地持戒修行,日中一食也持了,金钱我也开始不摸了,又进行了禅定,这些方法都对呀,但为什么没有会道呢?”没有会道是什么原因?大家答一下,什么原因?
弟子:因为有自私心。
我们也在不断地去自私心。吃饭,只吃一顿饭了,吃也不敢多吃,有时候还不吃水果,这个贪心我们也去了。嗔恨心呢,别人说我,我也不发火了。愚痴心呢,虽然还有一点,但我能按照戒律去做,听师父话,这些我都做了。但是为什么没证道?
弟子:他前面所做的这些还没有回小向大,没发大菩提心,没有做到利他。
这是一个原因。我们大家修道,这时候就难过关了,为什么难过关?说:“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有会道呢?”有的修了四五年了,有的修十来年、或二十年了,甚至几十年,为什么还没有会道呢?
弟子:主要是还没有慈悲心,这个心总是在向外攀缘。
弟子:心做得不够。
答得很好。
这些方法我们都做了,但是心力未到。不是你的方法错了,方法没错,正是这么走法,很正确的。为什么不能会道呢?心力未到啊!虽然我们做了,但是你的心力没达到那个顶点,不是我们的方法错了。我们都知道这些迷就是贪嗔痴,也知道要守志、发菩提愿;我们不断地进行修行,按照戒律去做,各方面都做了一点,比如不摸金钱等等的事情,又行了很多的苦行,烦恼起来不断地对治它,而且不断地读经,去掉痴迷。这些都做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得道?就是因为心力未到,不是方法错了,明白吗?这就是关键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典故,有一个修行人曾经问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有大智慧。他说:“我知道‘生是不生之理,死是不死之义’,这个道理我很清楚,但是为什么我没有了脱生死?”文殊菩萨告诉他:“心力未到。”这句话太好了!
我们修行有时候为什么有退心?就是因为不懂这句话——心力未到。以为自己走错路了,你不知道,你走的路正对。你还没走到那个地方,你要求怎么就那么大呢?还没走到那个地步,不是走错了。他走着走着,就觉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这能行吗?”产生疑惑了。“我这方法也对啊,我都知道这个理呀。”有的人是知道,“生本来是没有生,死是没有什么死的,这是一种幻境。我也清楚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不得道?”因为心力还没到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我们在修行中如果产生了枯燥心,或者我们觉得自己起了烦恼的时候,用它一对治,我们的烦恼就下去了。“哦!那是我心力未到,不是走错路了,是我用功夫还没有到位。有很多的方法,虽然我去做了,有可能只是在表面做;或是我做了,也花大力气了,但是不长久。”等等的事情。
有些时候你想发长久心也不好使,它里面有因缘,因为你这个定力还没有达到那么大,所以得慢慢来,别着急、别上火,别产生退道心。所以这句话是无价之宝,我们今天学习能知道这句话,就应该千恩万谢了。有了这句话,我们就不会再半途而废了,就知道修行必须得经过这一关,什么事情都得等待因缘,一点点去成就它。也有的人快,快也是人家前生心力到了。我们为什么慢,还没到?因为心力没到,不是方法错了。所以大家在这里一定要生起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有个师父不是做梦吗?做梦告诉他,“你好好修,将来可以得证初果阿罗汉的,你要好好跟你师父修。”就是鼓励他,梦里就鼓励他了,告诉他:你修的方法没有错,只是心力没到,你还继续努力,就完事了,你不要想别的。至于我们证不证道,师父是不是凡夫,你别管他,师父就算是个凡夫,只要我们心力到了,一样能证道。他的梦就说明什么问题呢?你修的方法没有错,只要往前走就可以了。
讲这一段没有别的意思,是鼓励大家要有信心,我们大家平时也要不断地鼓励自己,这才行。佛讲的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而且时时鼓励自己,这句话是无价之宝啊。
佛讲到这儿还没有讲完。佛本来已经讲完了,佛讲一个字,也讲完了;不讲,也是讲完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讲呢?因为众生还迷,心里还有疑惑。你起心动念,佛都清楚,佛说:“我还是继续给你们讲吧,再继续给你们解释。”佛就慈悲,没有办法,众生有时候就是这样。佛这么讲,大根基的人、大菩萨马上就知道了,甚至马上就可以证道了。一看大家没证道,“得了,我还是继续讲吧。”
再方便讲,方便讲就是比喻了。佛比喻说:“譬如磨镜。”就是比喻磨镜子。古代没有镜子,有时候就找个什么东西,不断地磨,把它磨亮了才能照清影子。我们现在有了玻璃、有了镜子,怎么办呢?我们得擦镜子,也得磨,得把外面那污垢都去掉。不管是有镜子没镜子,没镜子我也得磨,有镜子也得磨。有镜子不一定真有,你看着镜子多,那都是魔镜。你看过去没有镜子,它有没有的好处,它就少一层著相。
比如磨镜子,为什么要磨镜子呢?佛怎么不说是磨个锅、磨个桌子、磨个床、磨个金钱,就说磨镜子?因为镜子磨亮了有所照,它能给人光明,能够发现你的毛病和缺点,能去掉你的毛病和缺点。
这个磨镜是很殊胜的,历来的祖师大德都讲这个。有一个人上一个大德那里去参学,他就成天在那修教,但不往心地用功。那个大德就上他台阶那,拿块砖磨。磨来磨去的,就把人磨烦了。他成天磨,不是一天两天的,最起码也得磨了十天八天的,把人家睡觉搅得也睡不了了,一见他,就看见他在那老磨,这人怎么回事呢?就问他:“你干吗呀?你在这磨什么?为什么老在这磨?”
这样的人,要是能讲得通,他就不去磨了。就因为给他讲不通,那就坐在那磨。要是讲得通,谁给他磨这玩意?一句话告诉他,让他明白了就完了。这样的人很固执,所以你得多磨几天,不要在乎时间。就是找他麻烦,非要磨。还得他主动问,大德才能跟他讲。你要是问的话,“你看我在这磨什么呢?”那坏了,“你愿意磨啥磨啥,你磨呗。”那就完了,那因缘就失去了。他就不讲,就在那硬靠着,把他靠心烦了,说:“你整天在这儿磨什么呢?在我跟前老磨。”这大德就说:“我想要磨个镜子。”他说:“那砖能磨出镜子吗?这胡乱扯,它不是磨镜子的材料,你还在那磨,你这人真笨。”他说这大德笨,那个大德说:“哎,你说对喽!真对!你这种修法呀,它能成佛吗?”噢!突然就明白了。
他产生了执著,拿假的当真的去处理,你不是那块材啊!一天吃三顿饭,你还想成佛啊?你这拉倒吧,是不是?你的贪心都去不掉,还能成佛吗?有的说贪得越多越好,那能成佛吗?不可能的事。他把贪嗔痴当成成佛的阶梯了,所以你再怎么整,它也不好使。
“磨镜”,这个用词挺好,古大德中有很多人都用,佛在世都讲磨镜,所以这个磨镜非常好,磨镜的目的就是“垢去明存”。这个磨镜也是擦拭镜子的意思,关于这里的故事,像六祖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都说过这个,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说得磨,指你不断地擦拭,这才“垢去明存”,才能去掉尘埃。神秀大师是这么说的,后来六祖就说了那句话。那神秀大师讲错了吗?可佛就是这么讲的,那为什么大家都承认六祖说的这个,说神秀没开悟呢?那佛为什么叫我们大家磨镜,垢去明存呢?它俩是个什么关系?咱们好好讨论讨论,要不屈了神秀也不好,冤枉了六祖也不好。六祖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没那个想法,你们就给我乱解。”
有的人说六祖看到神秀所做的偈子,他第一句话就说错了,六祖他不认识字,他看到也没有用,应该是他听到的。六祖称赞说:“讲得太好了,你真是了不起,不愧是五祖的大弟子,讲得太正确了。你讲的,一下子就把这个修行过程点破了,但是用功的具体方法还没讲。”
所以六祖就讲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是教你用功要这么用,并不是反驳神秀大师那句话。如果去反驳,就有了人我。有了人我的人,他能说出那句话吗?他不会说出那句话的。六祖的话绝不是否定神秀大师,所以神秀大师是千古奇冤,讲的法全叫我们给糟蹋了。就宣化上人把这个给平过来了,说:“他们说的一样好,没有什么差错的。”
神秀大师讲了这个用功的过程,六祖惠能大师就讲了这个用功的方法,告诉你怎么用功。我们应该按神秀大师说的这么做,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你在用功的同时,应该产生空相,用空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才能垢去明存。六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看看,就告诉你了。神秀大师讲了这个修行的过程,六祖让你再想办法把这个过程空掉,并不是否认神秀大师这句话,是告诉你这么用功就更加彻底了。
我们用功也应该这样,虽然在有为法里,但应该觉悟这个有为法,也就是菩提不离世间觉。我们不是要随着世间走,而是要觉悟它,要看破它。要看破了它,我们才能“明存”。不是我们到哪儿去了,两眼一闭,“我什么也不管了,什么事也不做了,我就能觉悟了。”我们应该遇到什么境界,空什么境界,一切不住,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去掉这个污垢。
佛用比喻给我们讲,讲完了,但是大家还是不明白。就像神秀大师和惠能大师一样,他们俩讲完了,还全不明白。神秀大师讲了,大家不明白,最后六祖再给讲,又给解了一遍。这里也是,佛给我们讲了,“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具体怎么做?他还是不明白。
佛不用俩人,佛一个人就把话说圆满了。佛继续说,说什么呢?“断欲无求,当得宿命”。佛讲了一乘佛法,但是大家不明白,佛一看大家还没有明白,又继续讲,说具体的办法。六祖和神秀大师是俩人讲,佛是一个人把这个问题就全讲了。你不信,要是神秀大师把两个偈子全讲了,那大家就说:“那是祖师。”这不成问题,是不是?
佛讲了,具体的方法就是断欲。我们刚讲了迷,迷就是贪嗔痴,断欲就是去掉迷的最好的方式。我们迷在哪里呢?就迷在欲里。有色欲、食欲,一切欲,有无量的欲,我们见什么贪什么。其中最大的一个根子就是爱和取,见什么贪什么,贪图五欲之乐。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贪恋这种五欲。凡夫这个贪欲心,那是不带停止的,他想停止都停止不了,不断地追求,世间没有一样能令他满足。
过去我也想过发财,在没学佛的时候也想,老低个头走道,想:哎呀!看见他们就生气,有钱人坐车,咱们就得走。将来我也要发财,发多少财好呢?哎呀,要是有个几十万,或者捡个皮包箱,皮包箱里装了多少钱财,不劳而获就得了财。得了财,分给这个多少万,那个多少万,都让他们生活好一些。亲人都分完了,还有朋友呢,还给朋友分。给朋友一分,一看自己剩不点了。
不行,这个名声还没超过他们,还得再发一点财,再增加一倍。增加一倍了吧,还有那些领导啊,还有一些其他人呢,给不给他们?还不行,还得超过他们。超过县团级吧,还有市级官呢;超过市级吧,还有省一级;超过省一级吧,还有国家级,那国家还管;超过国家吧,还有个联合国;有个联合国吧,还有阎王爷……你说,这么多麻烦事,你都得超过它。这个贪欲心它没完没了,它想超过所有的一切,所以有贪欲心就这么样,没完没了,而且不断地贪欲。这个欲望心就是我们的妄想,就是我们的迷,我们现在日中一食、不摸金钱、穿粪扫衣、乞食生活……就是要断掉这个贪欲心。
有了贪欲,你想得道是不可能的事。就像佛说的:你用沙子煮饭,它永远不能成饭。因为什么呢?那沙子不是饭本,它不可能的。佛也就告诉我们:首先断掉贪欲。所以我们只有断掉贪欲才能成道的,现在我们采取了佛所说的各种办法来断掉贪欲。
怎么样更加进一步地断掉贪欲呢?具体做就是无求、无所求,没有能求和所求这二字,求谁?我谁都不求,不求人。人有求就痛苦,我们之所以有痛苦,就是有求心。你看看,有求心的人就痛苦,“你说这个事怎么办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