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原文及翻译_《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阅读答案_《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文言文翻译-查字典诗词网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流畅地阅读古文以及熟练地背诵本文;
2、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了解本文精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1、分析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2、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以及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爱看书吗?(学生回答:爱看)那么谁看过《三国演义》呢?(有学生回答:看过;或者回答:看过电视剧;)(请一位学生回答)那么我想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有两场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想请你说说这两场战役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非常好,我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这样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的长勺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曹刿论战》(板书)记叙的就是这次战役。
1、结合注解,了解《左传》
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出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板书),又名《齐鲁长勺之战》(板书)。《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编,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板书)史书(说明:编年体是一种按照年月日顺序记述史实的体裁)。《左传》记事与一般史学家按事直书不同,经过一番严密的建材和组织,往往写得有声有色,被写《文心雕龙》的刘勰誉为:“记籍之冠冕”(板书:刘勰《文心雕龙》 “记籍之冠冕”)。
2、理清线索,划分段落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同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本文是按设么顺序写的?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曹刿论战”是否贯穿课文始终,分别体现在哪?
在默读的同时板书本课必须掌握的语法重点(括号内的讲解见课文分析,此处仅作板书):
何以战?(介词宾语前置句) 衣食所安(“所”字结构,用来干……的) 牺牲(古今异义,今: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现出自己的生命或财务,古:用于祭祀的牛羊) 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古今异义,今:监狱,古:案件) 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再”和“三”后都省略了“鼓”)
现在大家把课文读了一遍,我想请大家一起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回答:时间)很好,那么根据这个顺序请你们归纳一下三段的段意(请一位学生作答:第一段是战前,第二段时战时,第三段时战后)
非常好!那么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甲回答:时间)对,时间是本文的线索,那么它是唯一的线索吗?(学生乙回答:不是,还有曹刿的活动也是线索)很好,大家阅读时非常仔细,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时间和“曹刿论战”。
刚才我们是按照时间线索来归纳段意的,那么根据“曹刿论战”这条线索我们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学生齐声回答:可以)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曹刿论的是战前准备,我们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归纳(学生回答:何以战)非常好!(板书:论何以战);第二部分是第二、三自然段,论实战谋略。我们模仿“论何以战”可以将它归纳为“论何以胜”。(板书:论何以胜)这样我们的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来看课文。
二、研读第一部分
1、“十年春,齐师伐我”中“十年春”点明了战争的时间。“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是否可以换成“攻”字?(请一位学生回答:不能换,因为“伐”比“攻”更能体现出一种侵略的感觉)对,“伐”字表明这是一场大国侵略小国的战争。可见,写作时往往每一个字的使用都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即吃肉的人,在当时只有大夫以上的官员可以吃肉,因此用“肉食者”借指有权位的人。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本文的关键,贯穿全文。让我们在下面的叙述中看看曹刿究竟是不是入他自己所说的是一个能深谋远虑的人。
4、从曹刿的回答我们可以推知,他不属于“肉食者”,可能是平民,至少不是有权位的人,但却心系国家危亡。这体现出曹刿拥有什么品质?(学生回答:拥有爱国品质)对,他是一个有爱国热情的人。(板书:爱国热情)
5、“乃入见”是谁入见谁?(学生回答:曹刿入见庄公)很好,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庄公”。
6、“何以战”中“何”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什么)很好!那“以”呢?(学生回答:凭借)对,当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就要放在介词的前面,这叫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以战”三个字唤起下文对战争条件的分析,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准备。
7、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和今天“幸福”的意思不同,是名词作动词用,“赐福”、“保佑”的意思,这种古代所用的意思和今天常用的意思不同的情况叫做古今异义。(板书:古今异义)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也是古今异义,是“案件”的意思。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请一位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做可以得民心)非常好!我们知道这是一场以弱敌强的战争,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上下一心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和今义用法不同,应译为“可以凭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战于长勺”点明了战争地点。
2、“公将鼓之”中的“鼓”是名词作动词用,“击鼓”的意思。它与后面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鼓”的用法相同。根据“一鼓作气”的意思我们很容易能够推断出“再”是“第二次”,“三”是“第三次”的意思,它们后面都省略了“鼓”字,补充完整应该是“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利,庄公又易于去追击,都遭到了曹刿的阻止。为什么曹刿要等到“齐人三鼓”才同意出击,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才同意追击敌兵?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看第三段。
四、研读第三部分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看来鲁庄公和我们有同样的疑问,他在胜利后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急着询问曹刿攻击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的最佳时机。另一层解释他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是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板书:行动谨慎)
3、到这里,我们相信曹刿正入他自己所说的是一个能深谋远虑、有实战才能的人。(板书:深谋远虑、实战才能)
五、板书设计 1、在分析课文内容的同时已完成以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
何以战—战则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深谋远虑
公与之乘—遂逐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实战才能
既克—故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行动谨慎
2、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板书。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下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也来完成一个板书。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
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任人唯贤
战于长勺 身先士卒
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虚心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