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牡丹的古诗词名句总结_名诗名句-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名诗名句 > 描写牡丹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描写牡丹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牡丹是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之一,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以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以开黄花的姚黄、开紫花的魏紫最为名贵。“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被称为“花之富贵者也”。它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更象征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

关于牡丹的诗词众多,以唐朝最为繁盛。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三首清平调的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更成千古绝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作者写的是“赏牡丹”,并没有从正面来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通过芍药、荷花的对比,来衬托出牡丹的美。前两句采用抑彼扬此之法,先评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但是美中总有不足,通过芍药和芙蕖的“妖无格”、“净少情”,来突出牡丹的妖、格、净、情四美并具。“唯有牡丹真国色”,“唯有”二字,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堪称得上是真正的国色,表现出作者对牡丹深深的喜爱之情。对于“百般颜色百般香”的牡丹,作者只字不提牡丹的色和香,仅仅用了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写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的倾国之色。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和美貌,花开时节人们竞相观赏,一时之间竟然轰动了京城,生动地写出了人们对牡丹的极其喜爱之情。“动”字用得极妙,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山人海的生动场面,十分逼真。

刘禹锡还有一首《思黯南墅赏牡丹》,是《赏牡丹》的姊妹篇。“有此倾城好颜色”,诗人用“倾城”二字来形容牡丹的美貌,实非过誉。唐代,人们对牡丹的钟爱,已经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到了宋时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牡丹于四五月份开放,每到牡丹开放时节,观赏牡丹的人群惊动京城,白居易更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语,可见当时人们的观花盛况。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牡丹,仅仅用了一个“倾城”“好颜色”,用笔轻描淡写,不着痕迹,笔法空灵,亦有一番不同的味道。“天教晚发赛诸花”,这句是说牡丹开放的季节是农历四月到五月之间,属于暮春之际,在众花里面应该算是开的比较晚的。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唱道:“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既是赞又是叹,赞是赞牡丹的花枝艳丽,冠为花魁;叹是叹牡丹纵有一副好模样,春天来时,却也抢不得风头。都说牡丹为花中最妖娆者,其美足以令百花失色,可是我们也并未见牡丹有争春之心,百花皆开于早春或者盛春,相互争艳,而牡丹却不紧不急,厚积薄发,于暮春之时悄然开放,大有大器晚成之意。有传说称,当时武则天冬日游园,令百花尽开,唯有牡丹不从,于是将牡丹尽皆贬于洛阳。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牡丹和别的花是不同的,牡丹晚开,有一种不与百花同流的骨气在里面。“赛诸花”这三个字,是诗人对牡丹极大的赞美,在诗人眼里,牡丹晚开是天意,天要让牡丹晚开,牡丹便是天之骄子,诗人不仅喜爱牡丹,而且是以牡丹而感到自豪的。

诗人李白写有《清平调词三首》,诗人将人与牡丹并写,花与人浑融一片,给人以绝美的视觉享受。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后苑沉香亭畔,与杨贵妃一起观赏牡丹。“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为记眼前美景遂召李白来赋诗,此时诗仙酒醉未醒,半梦半醒之间提笔作此三首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两句分别写杨妃的衣服与容颜。上句,写衣裳之华美用“云想”,写容颜之艳丽用“花想”,简单的几个字就把一位彩云簇拥着鲜花一样的美人呈现给了读者。这里的“想”字,具有多义性,既可指彩云看到了她的美貌想做她的衣裳,花儿看到了她的美丽,就想做她的容颜;也可知见云而想到她华美的衣裳,见花而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无论如何,这七个字足以给人以花团锦簇、目接不暇的即视感。下句,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花容。春风轻拂、雨露滋润之下的牡丹可以说冶艳到极致,它倦依春风,一副醉醺醺的模样;它沐浴在雨露之下,一尘不染,飘飘然如世外仙子。这就是诗人笔下的牡丹,更是诗人眼中的杨妃,她的雍容华贵之姿也只有“花之富贵者”牡丹才能比拟。“露华”在这里不仅为牡丹增色,也暗喻了杨妃承君王的恩泽,显得更加明媚动人。

“一枝红艳露凝香”写一枝含露的牡丹,是眼前实景。这枝牡丹不但有“红艳”之色,有带露之姿,更有怡人之芳香。这样的牡丹是天生丽质而又含蓄蕴藉的,它的美不仅只在外表,还在于通身散发出来的幽香,暗喻杨妃不但姿色美艳,还具有气质神韵,内外兼美。“云雨巫山枉断肠”句则由实转虚,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所写的花加以人格化,是说,楚王根本不必再为梦中的神女而断肠,因那神女远不及眼前的花容人面。这句进一步歌咏杨妃之美,并以神女作比,来抬高杨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如果说神女是传说中的虚幻人物,不足以衬托杨妃之美的话,那么历史上真真切切存在的绝世美人赵飞燕,完全可以作为陪衬了吧。尽管她如此美艳,还得涂脂施粉,盛装打扮才能和素颜的杨妃相提并论。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可作掌上舞;而杨妃则比较丰满,这样作比不免有讽刺之嫌。但玄宗和杨妃都是有文化修养之人,若真有讥讽,定瞒不过玄宗,李白纵然藐视法度,也不好当面加以讽刺。因此,这两句还是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名花倾国两相欢”,“名花”自然指的是牡丹,“倾国”则是杨妃,“两相欢”则把牡丹与美人合为一提,这句是说,牡丹与美人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二者相互增辉,都美到极致。“长得君王带笑看” ,这一句又把玄宗牵扯进来,将牡丹、杨妃、玄宗融为一体, 至此,花、如花之人、赏花之人都一一拈出,紧扣赏花赋诗之题。同时“带笑看”,一词又引出下文的“解释春风无限恨”,因为名花与倾国美人令人赏心悦目,心中的仇恨都为之消释了。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并且把玄宗比作“春风”,十分贴切。“沉香亭北倚阑干”,末句点明赏花地点,此时花在阑之外,人倚阑干观花,人与花两两相望,十分优雅风流。

白居易有《惜牡丹花二首》,第一首写的是夜晚秉烛赏花的情景。在百花争妍斗艳的春天里,牡丹总是姗姗来迟,在牡丹开后,一年的花事也接近了尾声,这意味着春天已到了尽头。因此,作者白居易面对开得正好的红牡丹时,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美艳,他还联想到了牡丹红消香断时的情景,所以“夜惜衰红把火看”。

“惆怅阶前红牡丹”,开篇一笔,清淡而来,短短七字便将牡丹的艳丽、作者的愁思,甚至整个春天的美丽都呈现出来。“惆怅”二字为全诗笼罩上了一抹淡淡的哀愁,略显突兀,给读者造成一种牡丹花似已残败的错觉,引人渐入诗境。且这一词具有多义性,既可指作者此时惆怅的心境,又可形容牡丹夜间开放,孤独寥落的姿态情韵。“晚来唯有两枝残”句,写牡丹确实有残败的迹象,然而只有两枝凋残的,意味着满院的其他牡丹开得正盛。这一句与上句相连,给读者心理造成波澜,让人时为牡丹的衰飒担忧,时为其繁荣而欣喜。“唯有”、“两枝”两词,下语十分肯定,好像是作者一一清点过似的,足见作者赏花的细致,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牡丹的深情。这两句浅显通俗,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后如见痴情的作者花下留恋沉醉的神态,情笃而意深。

“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意又是一转,写作者的隐忧。牡丹虽还繁茂,可天有不测风云,说不定明日狂风大作,牡丹就会收到摧残而凋零了。既然这样,还不如“夜惜衰红把火看”,姑且夜里趁着灯火好好地欣赏一番吧,这样也不辜负这美艳的花儿了。况且,夜里的牡丹娴静优雅,在烛火的映衬下越发动人,那种朦胧清幽的美是白天所领略不到的。全篇一波三折,诗人怜花惜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富有韵味。

如果说,第一首所写的牡丹才显露衰微之色,那么第二首所写的就是满眼残败的场景了。“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这是一幅花枝残败、孤独凄凉的景象。牡丹花已经凋零,残花败蕊,一片狼藉,在风雨中飘零,倍加凄惨。牡丹虽是富贵之花,可是一旦残败,就失去了富贵妩媚之态,“花落委地无人收”,“零落成泥碾作尘”,哪里还有人前来欣赏它?因此它的处境是寂寞凄凉的。“寂寞”二字,仍是主观色彩极浓的词,同上首的“惆怅”一样,也具多义性,但更加偏重于牡丹本身。作者在牡丹容颜衰老时还来欣赏,足见其对牡丹情深似海的心意,只有真正爱花之人,才会对落花无限怜悯,而不只是在花开的时候欣赏而已。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这两句更加细致地描写风雨后的牡丹处境。“晴明落地犹惆怅”,哪怕是风和日丽的天气中,看到落地的牡丹都止不住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更何况眼前的牡丹已经遭受过风吹雨打,最终还是飘零到泥土之中,它高贵显耀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见此情景谁人不起怜惜之心呢?“惆怅”再次出现在诗中,比起前一首,情感更加沉重,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无限怜悯与同情之心。这两句所写的情感盘旋郁结,作者通过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将情感表达得十分深刻透彻。

白居易还有一首长诗《牡丹芳》,讽刺的是上层贵族奢华的生活,因牡丹而癫乱的世俗,而对牡丹美色的描写,作者不吝笔墨,辞藻华丽,展现了超世的才华,诗中也高度赞扬了天子忧农忧民的思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两句诗通过侧面描写,高度赞扬了牡丹的美色。牡丹的姿色到底有多美,以至于在花开花落这短短的二十天之内,整个城的人都为它痴狂。花开之时,人人争相着去观看,连丰收的田地都忘了去劳作;花落之时,人人又争着多看几眼,生怕一旦凋零了,就只有等到明年才能再次看到。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牡丹的美,可是背后却展现出作者巨大的悲哀,牡丹之美,竟能使人神魂颠倒,本末倒置,正是文胜质则史。所以诗的末尾,作者希望自己能拥有造物者的力量,来削减牡丹的美,以防牡丹的姿色遮蔽了人的慧眼,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刘禹锡写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和作者的这句相仿,但情感一喜一哀,大不相同。

李商隐的《牡丹》一诗,通篇用典,没有一句提及“牡丹”二字,却没有一句写的不是牡丹。诗借卫夫人、越人、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极写牡丹之姿态、香色,赞美了牡丹雅艳独绝、风姿绰约的情韵。“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侧重描写牡丹的色与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句,以石崇用蜡烛当柴的故事,来形容牡丹的颜色鲜艳而热烈,就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何曾剪”是说西晋石崇的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句以荀令留香的典故,形容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不需要香炉熏烘。据说,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这两句赞美牡丹的天然之美,色艳而体香,喻指所咏之人貌美而又神韵。更多有关牡丹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

徐凝的笔下,牡丹也是洛神一样的美人。“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结尾两句以虚拟之笔,表现牡丹的仙姿神韵。“疑是洛川神女作”句,将牡丹与传说中的洛神相比,洛神之美是世所皆知的,曹植《洛神赋》中有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结句“千娇万态破朝霞”即取意于《洛神赋》,极写牡丹颜色之绚丽耀眼,如朝霞中生出的太阳。着一“破”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牡丹的千娇百媚之态、光鲜亮丽之色、灵动飘逸之气一齐托出,极具感染力。诗人以洛神喻牡丹,使用了加倍衬托的艺术手法,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维深通佛理,所见之物皆有禅意,就是看到倾国倾城的牡丹,与别人看到的东西也全然不同。“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诗的前两句是对红牡丹的外貌描写,一个“静”字,一个“深”字,把牡丹带入了一种禅意之中,瞬间脱离了世俗的风气。同写牡丹,这也是王维与刘禹锡等人的不同之处。“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两句,不同于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具有曼妙的姿色,百花中能享有独特的待遇。在王维的眼里,红牡丹是哀伤的,是忧愁的。它的花心凋零欲断,内心愁苦不堪,虽然在别人看来,牡丹是娇艳的,它姿容娟秀,清香万里,令百花失色。可是春天不能永驻,牡丹的美丽也不能长久,所以它的是愁苦不堪的。后两句的忧,与上两句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很强的震撼。

牡丹不仅是雍容华贵的美人的代称,它还是爱情、乡愁的化身。

才女薛涛把牡丹当做自己热恋中的情人。“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作者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想起了去年与牡丹的分离情景,那场景真是让人泪流满面。诗人直接将牡丹当作自己的情人,她担心与情人的离别没有重聚的时候,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又是极度的欢喜。这两句用桃花源记和刘阮遇仙女的典故糅合在一起,为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笔法曲折有致。“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写花与人心有灵犀,彼此相通的情愫。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最后两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将诗情推向高潮。诗人爱花,不仅因为牡丹的美丽,还因为花是她的知己,更是她的恋人。她此刻只愿醉于花间,眠于花间,与牡丹倾诉衷肠,直到深夜还不愿睡去,向牡丹诉说自己的浓浓相思之情。这两句想象新奇,以痴人之语,表达对牡丹深切的爱恋,同时也委婉地表现出对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陈与义把牡丹当成家国的象征。“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两句由国事、家事转为对自身处境的描写。此时作者四十七岁,虽还不到天命之年,却己老态龙钟,可见作者幽思繁重。他是洛阳之人,如今年迈体衰,心里最渴望的就是回到洛阳故乡,可是偏偏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回望家乡,只能默默地对着牡丹,何等的孤独寥落。末句有言近旨远之意,非常含蓄。作者独立在花前,久久地凝视牡丹,显然不只是单独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因作者的家乡是牡丹最为繁盛之地,此时的牡丹就是洛阳的代称,作者凝视牡丹,其实是对故乡的深沉之思。如此收尾,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

张又新则把牡丹当成他生命中的红颜。“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唐时,牡丹以深色为佳,大红大紫的深色牡丹远比颜色素淡的白牡丹高贵,可谓是“一朵值千金”。深色牡丹,艳丽绚烂,正如富家贵族的盛装美人,是貌美的女子。“今日满栏开似雪”句,说的是白牡丹,白牡丹相比深色牡丹则逊色得多,就如姿色平常的寻常女子,这远远达不到张又新的择偶标准的。可是,造化弄人,作者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他摘到的是一朵白牡丹。“一生辜负看花心”,不是他的悔过,而是无奈的叹息,那姿色平平的白牡丹,辜负了他一生看花的心。有点像张爱玲所写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张又新娶的正是素淡的白玫瑰(牡丹),他怎么能甘心呢?据说,这首诗流传开后,“花心”就成了男人用情不专的代名词。

牡丹之美,可谓是人见人爱,在他人疯狂迷恋牡丹的时候,却有那么几个标新立异的诗人偏偏对牡丹不屑一顾。

唐代的柳浑的《牡丹》,表达是对牡丹的不屑与批判。唐代大历、贞元年间,赏牡丹的风气盛极一时。达官贵人,爱牡丹如狂。柳浑对为买花而挥金如土的富贵闲人及当时赏花成狂的不正常现象是极为不满的,因此,作者不满的不是牡丹本身,而是游牡丹而引发的社会不良风气。“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牡丹的价格太过昂贵,数十千钱买一才买得一棵。白居易也写过类似的情况,“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五束素”匹帛,“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一丛艳丽的鲜花,竟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诗中揭示了买花富人的享乐,以及百姓的贫苦,流露出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既然牡丹价格这么昂贵,那它必定是人间珍贵稀罕之物吧?可作者一转,“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他说牡丹花与普通的戎葵差不多。作者无力买花赏玩,因而觉得牡丹并无奇特之处,只是屡屡被人“炒作”而抬高了身价而已。“戎葵”原产于四川,又称“蜀葵”,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又因于麦子成熟时开花,而得名“大麦熟”。这种花相当普通,并非名贵之花。作者将“花之富贵者”牡丹与蜀葵相提并论,表面上是对牡丹的不屑一顾,实际上尖锐讽刺了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是他们不顾民生疾苦,抬高牡丹价格,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更多有关牡丹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

宋代的王溥写过一首《咏牡丹》诗:“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这哪里是“咏”,分明是嘲笑贬斥。这首诗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是因为作者一反咏物诗的赞美之情,而转为不屑一顾的批判态度。题目中的“咏”字,首先诱导读者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对牡丹的喜爱,而“堪笑”一词,使得诗风陡转,细品中不难觉察出诗人对牡丹的嘲讽之意:小小的枣花可结出脆甜可口的果子,柔弱的桑叶也能养蚕吐丝,单单花开时大如斗的牡丹“不成一事”,花期一过,满枝空空,既没有果实,也无使用价值,哪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牡丹花大而香,色泽艳丽本是古人歌咏赞美的理想对象,在诗人笔下,它却被摘下“花中之王”的美称,成了无用之物,这不禁让人愤愤,可仔细品味才知晓:诗人将审美的情思落在了外表美和实用美这两处,外面美是华而不实的,而实用美才是实实在在的。

宋代也涌现出大量的牡丹诗词,据说吟咏牡丹最多的诗人是韩琦,他写了三十多首,只是相比唐时的佳作,这些诗就逊色多了。宋时,关于牡丹的作品,还集中在一系列牡丹专著中,诸如欧阳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

至于其他时期的牡丹诗词,本文不作一一赏析,有了唐代的诸多名作,再看其他的诗词,恐怕只剩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了吧。

附录:其他有关牡丹的诗句

1.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苏轼《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

2.午景发穠丽,一笑当及时。——苏轼《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二)

3.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苏轼《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三)

4.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赏牡丹》

5.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裴士淹《白牡丹》

6.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正封《咏牡丹》

7.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罗隐《牡丹花》

8.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李孝光《牡丹》

9.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王国维《题御笔牡丹》

10.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

11.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徐凝《赏牡丹》

12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邵雍《牡丹吟》

13春来谁作韶华主, 总领群芳是牡丹。——冯琦《牡丹五首》

14斟酌君恩似春色, 牡丹枝上独繁华。——薛蕙《无题》

15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李山甫《牡丹诗》

16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谢枋得《牡丹诗》

17雪霜历尽精魂在,一夜春风吐二乔。——戴朝阳《咏牡丹四首》(其一)

18如酥小雨近阶无,含蕊牡丹容自殊。——戴朝阳《咏牡丹四首》(其二)

19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戴朝阳《咏牡丹四首》(其三)

20春风吹雨绿,先引牡丹开。——戴朝阳《咏牡丹四首》(其四)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