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政篇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盖上之情达于下,
下之情达于上,
上下一体,
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
上下间隔,
虽有国而无国矣,
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
不交则否,
自古皆然,
而不交之弊,
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见,
止于视朝数刻;
上下之间,
章奏批答相关接,
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非独沿袭故事,
亦其地势使然。
何也?
国家常朝于奉天门,
未尝一日废,
可谓勤矣。
然堂陛悬绝,
威仪赫奕,
御史纠仪,
鸿胪举不如法,
通政司引奏,
上特视之,
谢恩见辞,
惴惴而退,
上何尝治一事,
下何尝进一言哉?
此无他,
地势悬绝,
所谓堂上远于万里,
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
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
询谋大臣在焉;
路门之外为治朝,
日视朝在焉;
路门之内为内朝,
亦曰燕朝。
《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
退视路寝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
所以正上下之分;
听政而视路寝,
所以通远近之情。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
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
则御焉,
盖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极门,
其西曰太极殿,
朔、望则坐而视朝,
盖古之正朝也。
又北曰两仪殿,
常日听朝而视事,
盖古之内朝也。
宋时常朝则文德殿,
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
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
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
试进士则崇政殿。
侍从以下,
五日一员上殿,
谓之轮对,
则必入陈时政利害。
内殿引见,
亦或赐坐,
或免穿靴,
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
盖天有三垣,
天子象之。
正朝,
象太极也;
外朝,
象天市也;
内朝,
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
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则奉天门,
即古之外朝也。
而内朝独缺。
然非缺也,
华盖、谨身、武英等殿,
岂非内朝之遗制乎?
洪武中如宋濂、刘基,
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
日侍左右,
大臣蹇义、夏元吉等,
常奏对便殿。
于斯时也,
岂有壅隔之患哉?
今内朝未复,
临御常朝之后,
人臣无复进见,
三殿高閟,
鲜或窥焉。
故上下之情,
壅而不通;
天下之弊,
由是而积。
孝宗晚年,
深感有慨于斯,
屡召大臣于便殿,
讲论天下事。
方将有为,
而民之无禄,
不及睹至治之美,
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
近法孝宗,
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常朝之外,
即文华、武英二殿,
仿古内朝之意,
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
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
诸司有事咨决,
上据所见决之,
有难决者,
与大臣面议之;
不时引见群臣,
凡谢恩辞见之类,
皆得上殿陈奏。
虚心而问之,
和颜色而道之,
如此,
人人得以自尽。
陛下虽身居九重,
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
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
如此,
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
唐、虞之时,
明目达聪,
嘉言罔伏,
野无遗贤,
亦不过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