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五十九首》第七十五二句是什么-欲集无珍木-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古风五十九首》第...

《古风五十九首》第七十五二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1-25 09:04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古风五十九首》第七十五二句是:“欲集无珍木”,这是出自于 唐朝 李白 所著的《古风五十九首》。

古风五十九首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

  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

  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

  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

  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

  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

  金魄遂沦没。

  螮蝀入紫微。

  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

  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

  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

  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

  感我涕沾衣。

  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凤飞九千仞。

  五章备彩珍。

  衔书且虚归。

  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

  所居未得邻。

  吾营紫河车。

  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

  采铅青溪滨。

  时登大楼山。

  举首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

  飚车绝回轮。

  尚恐丹液迟。

  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

  羞彼鹤上人。

  桃李何处开。

  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

  长与韩众亲。

  太白何苍苍。

  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

  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

  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

  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

  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

  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

  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

  永与世人别。

  代马不思越。

  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

  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

  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

  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虮。

  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

  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五鹤西北来。

  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

  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

  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

  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

  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

  寿与天齐倾。

  客有鹤上仙。

  飞飞凌太清。

  扬言碧云里。

  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

  双吹紫鸾笙。

  飘然下倒影。

  倏忽无留形。

  遗我金光草。

  服之四体轻。

  将随赤松去。

  对博坐蓬瀛。

  咸阳二三月。

  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

  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

  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

  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

  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

  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

  但为此辈嗤。

  庄周梦胡蝶。

  胡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

  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

  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

  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

  营营何所求。

  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其十一】黄河走东溟。

  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

  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

  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

  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

  吸景驻光彩。

  【其十二】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

  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

  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六合。

  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

  冥栖岩石间。

  【其十三】君平既弃世。

  世亦弃君平。

  观变穷太易。

  探元化群生。

  寂寞缀道论。

  空帘闭幽情。

  驺虞不虚来。

  鸑鷟有时鸣。

  安知天汉上。

  白日悬高名。

  海客去已久。

  谁人测沈冥。

  【其十四】胡关饶风沙。

  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

  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

  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

  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

  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

  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

  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

  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

  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

  岂知关山苦。

  争锋徒死节。

  秉钺皆庸竖。

  战士死蒿莱。

  将军获圭组。

  李牧今不在。

  边人饲豺虎。

  【其十五】燕昭延郭隗。

  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

  千里独徘徊。

  【其十六】宝剑双蛟龙。

  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

  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

  飞沉失相从。

  风胡灭已久。

  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

  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

  神物会当逢。

  【其十七】金华牧羊儿。

  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

  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

  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

  可以炼精魄。

  【其十八】天津三月时。

  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

  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

  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

  年年桥上游。

  鸡鸣海色动。

  谒帝罗公侯。

  月落西上阳。

  余辉半城楼。

  衣冠照云日。

  朝下散皇州。

  鞍马如飞龙。

  黄金络马头。

  行人皆辟易。

  志气横嵩丘。

  入门上高堂。

  列鼎错珍羞。

  香风引赵舞。

  清管随齐讴。

  七十紫鸳鸯。

  双双戏庭幽。

  行乐争昼夜。

  自言度千秋。

  功成身不退。

  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

  绿珠成衅雠。

  何如鸱夷子。

  散发棹扁舟。

  【其十九】西岳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其二十】昔我游齐都。

  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

  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

  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

  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

  欣然愿相从。

  泣与亲友别。

  欲语再三咽。

  勖君青松心。

  努力保霜雪。

  世路多险艰。

  白日欺红颜。

  分手各千里。

  去去何时还。

  在世复几时。

  倏如飘风度。

  空闻紫金经。

  白首愁相误。

  抚己忽自笑。

  沉吟为谁故。

  名利徒煎熬。

  安得闲余步。

  终留赤玉舄。

  东上蓬莱路。

  秦帝如我求。

  苍苍但烟雾。

  【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

  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

  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

  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

  叹息空凄然。

  【其二十二】秦水别陇首。

  幽咽多悲声。

  胡马顾朔雪。

  躞蹀长嘶鸣。

  感物动我心。

  缅然含归情。

  昔视秋蛾飞。

  今见春蚕生。

  袅袅桑柘叶。

  萋萋柳垂荣。

  急节谢流水。

  羁心摇悬旌。

  挥涕且复去。

  恻怆何时平。

  【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

  团团下庭绿。

  我行忽见之。

  寒早悲岁促。

  人生鸟过目。

  胡乃自结束。

  景公一何愚。

  牛山泪相续。

  物苦不知足。

  得陇又望蜀。

  人心若波澜。

  世路有屈曲。

  三万六千日。

  夜夜当秉烛。

  【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

  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

  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

  谁知尧与跖。

  【其二十五】世道日交丧。

  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

  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

  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

  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

  去入无穷门。

  【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

  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

  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

  愿托华池边。

  【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

  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

  一笑倾城欢。

  常恐碧草晚。

  坐泣秋风寒。

  纤手怨玉琴。

  清晨起长叹。

  焉得偶君子。

  共乘双飞鸾。

  【其二十八】容颜若飞电。

  时景如飘风。

  草绿霜已白。

  日西月复东。

  华鬓不耐秋。

  飒然成衰蓬。

  古来贤圣人。

  一一谁成功。

  君子变猿鹤。

  小人为沙虫。

  不及广成子。

  乘云驾轻鸿。

  【其二十九】三季分战国。

  七雄成乱麻。

  王风何怨怒。

  世道终纷拏。

  至人洞玄象。

  高举凌紫霞。

  仲尼欲浮海。

  吾祖之流沙。

  圣贤共沦没。

  临歧胡咄嗟。

  【其三十】玄风变太古。

  道丧无时还。

  扰扰季叶人。

  鸡鸣趋四关。

  但识金马门。

  谁知蓬莱山。

  白首死罗绮。

  笑歌无时闲。

  绿酒哂丹液。

  青娥凋素颜。

  萋萋千金骨。

  风尘凋素颜。

  大儒挥金椎。

  琢之诗礼间。

  苍苍三株树。

  冥目焉能攀。

  【其三十一】郑容西入关。

  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

  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

  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

  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

  千春隔流水。

  【其三十二】蓐收肃金气。

  西陆弦海月。

  秋蝉号阶轩。

  感物忧不歇。

  良辰竟何许。

  大运有沦忽。

  天寒悲风生。

  夜久众星没。

  恻恻不忍言。

  哀歌逮明发。

  【其三十三】北溟有巨鱼。

  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

  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

  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

  九万方未已。

  【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

  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

  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

  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

  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

  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

  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

  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

  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

  【其三十五】丑女来效颦。

  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

  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

  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

  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

  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

  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

  一挥成斧斤。

  【其三十六】抱玉入楚国。

  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

  徒劳三献君。

  直木忌先伐。

  芳兰哀自焚。

  盈满天所损。

  沉冥道为群。

  东海泛碧水。

  西关乘紫云。

  鲁连及柱史。

  可以蹑清芬。

  竭来荆山客。

  谁为珉玉分。

  良宝绝见弃。

  虚持三献君。

  直木忌先伐。

  芬兰哀自焚。

  盈满天所损。

  沉冥道所群。

  东海有碧水。

  西山多白云。

  鲁连及夷齐。

  可以蹑清芬。

  【其三十七】燕臣昔恸哭。

  五月飞秋霜。

  庶女号苍天。

  震风击齐堂。

  精诚有所感。

  造化为悲伤。

  而我竟何辜。

  远身金殿旁。

  浮云蔽紫闼。

  白日难回光。

  群沙秽明珠。

  众草凌孤芳。

  古来共叹息。

  流泪空沾裳。

  【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

  【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

  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杀气落乔木。

  浮云蔽层峦。

  孤凤鸣天倪。

  遗声何辛酸。

  游人悲旧国。

  抚心亦盘桓。

  倚剑歌所思。

  曲终涕泗澜。

  【其四十】凤饥不啄粟。

  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

  刺蹙争一餐。

  朝鸣昆丘树。

  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

  独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晋。

  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

  感别空长叹。

  【其四十一】朝弄紫泥海。

  夕披丹霞裳。

  挥手折若木。

  拂此西日光。

  云卧游八极。

  玉颜已千霜。

  飘飘入无倪。

  稽首祈上皇。

  呼我游太素。

  玉杯赐琼浆。

  一餐历万岁。

  何用还故乡。

  永随长风去。

  天外恣飘扬。

  【其四十二】摇裔双白鸥。

  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

  岂伊云鹤俦。

  寄形宿沙月。

  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

  忘机从尔游。

  【其四十三】周穆八荒意。

  汉皇万乘尊。

  淫乐心不极。

  雄豪安足论。

  西海宴王母。

  北宫邀上元。

  瑶水闻遗歌。

  玉杯竟空言。

  灵迹成蔓草。

  徒悲千载魂。

  【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

  缭绕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

  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

  坐叹葑菲诗。

  玉颜艳红彩。

  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

  贱妾将何为。

  【其四十五】八荒驰惊飚。

  万物尽凋落。

  浮云蔽颓阳。

  洪波振大壑。

  龙凤脱罔罟。

  飘摇将安托。

  去去乘白驹。

  空山咏场藿。

  【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

  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

  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

  宾客如云烟。

  帝京信佳丽。

  国容何赫然。

  剑戟拥九关。

  歌钟沸三川。

  蓬莱象天构。

  珠翠夸云仙。

  斗鸡金宫里。

  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

  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

  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

  含笑夸白日。

  偶蒙东风荣。

  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

  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

  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

  独立自萧瑟。

  芙蓉娇绿波。

  桃李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

  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

  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

  零落互相失。

  讵知凌寒松。

  千载长守一。

  【其四十八】秦皇按宝剑。

  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

  驱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寓。

  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

  岂思农扈春。

  力尽功不赡。

  千载为悲辛。

  【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国。

  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

  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

  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

  沉吟何足悲。

  【其五十】宋国梧台东。

  野人得燕石。

  宋人枉千金。

  去国买燕石。

  夸作天下珍。

  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

  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

  岂知玉与珉。

  【其五十一】殷后乱天纪。

  楚怀亦已昏。

  夷羊满中野。

  盈高门。

  比干谏而死。

  屈平窜湘源。

  虎口何婉娈。

  女媭空婵媛。

  彭咸久沦没。

  此意与谁论。

  【其五十二】青春流惊湍。

  朱明骤回薄。

  不忍看秋蓬。

  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

  白露洒葵藿。

  美人不我期。

  草木日零落。

  【其五十三】战国何纷纷。

  兵戈乱浮云。

  赵倚两虎斗。

  晋为六卿分。

  奸臣欲窃位。

  树党自相群。

  果然田成子。

  一旦杀齐君。

  【其五十四】倚剑登高台。

  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

  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

  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

  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

  穷途方恸哭。

  翩翩众鸟飞。

  翱翔在珍木。

  群花亦便娟。

  荣耀非一族。

  归来怆途穷。

  日暮还恸哭。

  【其五十五】齐瑟弹东吟。

  秦弦弄西音。

  慷慨动颜魄。

  使人成荒淫。

  彼美佞邪子。

  婉娈来相寻。

  一笑双白璧。

  再歌千黄金。

  珍色不贵道。

  讵惜飞光沈。

  安识紫霞客。

  瑶台鸣素琴。

  【其五十六】越客采明珠。

  提携出南隅。

  清辉照海月。

  美价倾皇都。

  献君君按剑。

  怀宝空长吁。

  鱼目复相哂。

  寸心增烦纡。

  【其五十七】羽族禀万化。

  小大各有依。

  周周亦何辜。

  六翮掩不挥。

  愿衔众禽翼。

  一向黄河飞。

  飞者莫我顾。

  叹息将安归。

  【其五十八】我到巫山渚。

  寻古登阳台。

  天空彩云灭。

  地远清风来。

  神女去已久。

  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沦替。

  樵牧徒悲哀。

  【其五十九】恻恻泣路歧。

  哀哀悲素丝。

  路歧有南北。

  素丝易变移。

  万事固如此。

  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

  宾客互盈亏。

  世途多翻覆。

  交道方险。

  斗酒强然诺。

  寸心终自疑。

  张陈竟火灭。

  萧朱亦星离。

  众鸟集荣柯。

  穷鱼守枯池。

  嗟嗟失权客。

  勤问何所规。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生平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年谱
七零一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生。
七零五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七一零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七一五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七一八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七二零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出游成都、峨嵋山。谒颋于成都。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七二一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春归家昌明。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七二四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七三一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七三三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五月应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滞留太原。
七三六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岁。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南下洛阳与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处,结识岑勋。南返途经襄阳时,与孟浩然再会。是年杜甫二十五岁。在齐鲁燕赵一带漫游。
七三八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岁。春,又出游南阳、篙山(元丘的居所)、陈州、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七三九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岁。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夏,漫游于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秋,逆长江西上,经当涂(今安徽当涂县),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适逢王昌龄被贬滴岭南(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二人会晤。冬,自巴陵归安陆。
七四一年(开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岁。居东鲁,与韩淮、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河等隐于祖徕山(在今山东省州市北部),纵酒酣歌,号称“竹溪六逸”。又以学道为事,意欲出游越地。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县),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七四三年(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七四四年(天宝三年)李白四十四岁。春正月,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旋往开封,请北海高天师授其道,决心遁入方外。秋,与高适、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属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吴桥县北),乞盖寰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还归任城。
七四五年(天宝四年)李白四十五岁。春在任城。杜甫来东相方。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带。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秋,与杜甫复会于郡(今山东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秋冬,在鲁郡别杜甫,游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七四六年(天宝五年)李白四十六岁。春,游鲁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游于鲁郡。是年自春以来屡有南游之念,终于秋末启程。至宋城,又游梁园(汉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园),旋到扬州。
七四七年(天宝六年)李白四十七岁。春在扬州。旋至金陵,遇崔成甫。南下途中经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秋到越中,往会稽吊贺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台州天台县西)。冬返金陵,此后二年,留居金陵。
七四八年(天宝七年)李白四十八岁。春在金陵,夏至杨州,秋游霍山(今安徽省六安县南),冬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谒见江太守昊王李抵。
七五一年(天宝十年)李白五十一岁。春在任城。秋滞留在高凤(后汉的隐士)石门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元丹丘居处。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经河北道、邺郡(今河南省安阳市)。
七五二年(天宝十一年)李白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连。十月,抵达范阳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识安禄山跋启与边地战事之真相,颇感危险,即离范阳而去。
七五三年(天宝十二年)李白五十三岁。早春,自范阳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县东),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县),继续沿汾水南下,入潼关(关所在今陕西省,为洛阳与长安之问的要地),登西岳华山。至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横江浦渡长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句溪、敬亭山等地。
七五五年(天宝十四年)李白五十五岁。夏游当涂。秋游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冬返宣城。旋至金陵,获安禄山乱。门人武谔许去鲁中(今山东省)接其子女南下。分别后,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七五六年(肃宗至德元年)李白五十六岁。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
七五七年(至德二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 王东巡歌》。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七五八年(肃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七六零年(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寻阳,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北)。岁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七六一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岁。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靠人娠济为生,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冬初,寄宿于当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处。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卧病于斯。
七六二年(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早春,卧病当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而李阳冰又退隐在即,欲走无路,精神失常。临终之际,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十一月,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