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
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
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
问焉以破其疑,
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
问焉以求一得,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
问焉以资切磋,
所谓交相问难,
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
“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
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
而归于“道问学”,
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
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
强以为知;
理有未安,
妄以臆度。
如是,
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
忌之而不愿问焉;
不如己者,
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
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
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愚人之所能,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
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
外朝以询万民,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可以问贱,
贤可以问不肖,
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
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
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
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
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