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下一句是什么-不知有王也-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是二人亦知有信陵...

“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下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12-28 08:56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下一句是:“不知有王也”,这是出自于 明朝 唐顺之 所著的《信陵君救赵论》。

信陵君救赵论

作者:唐顺之   朝代:明朝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

  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

  今悉兵以临赵,

  赵必亡。

  赵,

  魏之障也。

  赵亡,

  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

  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

  赵、魏亡,

  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

  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

  亦以救魏;

  救一国者,

  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

  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

  曰: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

  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

  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

  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

  是赵知有信陵,

  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

  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

  欲急救赵,

  是信陵知有婚姻,

  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

  非为魏也,

  非为六国也,

  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

  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

  而在他国,

  则虽撤魏之障,

  撤六国之障,

  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

  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

  虽赵亡,

  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

  不能当一平原公子,

  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

  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

  可也,

  不幸战不胜,

  为虏于秦,

  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

  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

  盖出于侯生,

  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

  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

  是二人亦知有信陵,

  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

  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

  不听,

  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

  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

  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

  不听,

  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

  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

  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

  不听,

  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

  王亦必悟矣。

  如此,

  则信陵君不负魏,

  亦不负赵;

  二人不负王,

  亦不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

  不知有王。

  内则幸姬,

  外则邻国,

  贱则夷门野人,

  又皆知有公子,

  不知有王。

  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

  自世之衰,

  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有重相而无威君,

  有私仇而无义愤,

  如秦人知有穰侯,

  不知有秦王,

  虞卿知有布衣之交,

  不知有赵王,

  盖君若赘旒久矣。

  由此言之,

  信陵之罪,

  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

  其为魏也,

  为六国也,

  纵窃符犹可。

  其为赵也,

  为一亲戚也,

  纵求符于王,

  而公然得之,

  亦罪也。

  虽然,

  魏王亦不得为无罪。

  兵符藏于卧内,

  信陵亦安得窃之?

  信陵不忌魏王,

  而径请之如姬,

  其素窥魏王之疏也;

  如姬不忌魏王,

  而敢于窃符,

  其素恃魏王之宠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

  而内外莫敢不肃。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

  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

  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

  履霜之渐,

  岂一朝一夕也哉!

  由此言之,

  不特众人不知有王,

  王亦自为赘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

  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

  《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

  嗟夫!

  圣人之为虑深矣!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 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会试第一贡士。历官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文武全才,提倡唐宋散文,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

生平简介
唐顺之(又名唐顺,六书作者)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 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唐顺之的文学主张早年曾受前七子影响,标榜秦汉,赞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察觉七子诗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袭、模拟古人,故作诘屈之语。于是抛弃旧见,公开对七子拟古主义表示不满,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

文学主张
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同时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在其选辑的《文编》中,既选了《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文,也选了大量唐宋文,并从此逐步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顺之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据胸臆,信手写出",要师法唐、宋而"卒归于自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并以"未尝较声律、雕文句"的陶渊明与"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的沈约加以比较。说前者的作品为"第一等好诗",指斥后者之作"不免为下格"。唐顺之上述见解在其后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门知县书》中,较全面表露出来,其反七子模拟、剽窃倾向异常鲜明、激烈,呼吁文章应"如谚语开口见喉咙者"。

作品风格
唐顺之的文章实践了自己的主张,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如《信陵君救赵论》,立足于社稷,批驳以私义救人。"词严义正"、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对席论辩,一气呵成而结构谨严。《明史》说唐顺之文章"洸洋纡折,有大家风"。就此文来看,不为过誉。他的记叙散文《竹溪记》,本应约为园写记,而着眼于园名的由来,赞扬竹"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谐于俗"的品德。文笔清新流畅,别具一格,立意新颖。唐顺之其他记叙散文,大多有叙有议。往往叙中择其一点,引申开来,情思遐飞而哲理蕴其中,自然浑厚而畅达豁然。如《西峪草堂记》、《书秦风蒹葭三章后》,及《永嘉袁君芳洲记》等,皆能看出此种特色。唐顺之还没有完全摆脱复古主义理论的束缚,他师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为法度。在他的一些文章中还有八股文作法的影响,此为其不足一面。然而,唐顺之等唐宋派为后来撼动后七子文坛统治地位的公安派多少起了一点开拓作用。当然,唐宋派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不能相容的。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