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州画像记》第九十七句是什么-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张益州画像记》第...

《张益州画像记》第九十七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4-04 09:00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张益州画像记》第九十七句是:“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这是出自于 宋朝 苏洵 所著的《张益州画像记》。

张益州画像记

作者:苏洵   朝代:宋朝

  至和元年秋,

  蜀人传言有寇至,

  边军夜呼,

  野无居人,

  谣言流闻,

  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

  天子曰:“毋养乱,

  毋助变。

  众言朋兴,

  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

  变且中起,

  不可以文令,

  又不可以武竞,

  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

  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

  不可,

  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

  归屯军,

  撤守备,

  使谓郡县:“寇来在吾,

  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

  蜀人相庆如他日,

  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

  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

  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

  易治也;

  既乱,

  易治也;

  有乱之萌,

  无乱之形,

  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

  不可以有乱急,

  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

  如器之欹,

  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

  安坐于其旁,

  颜色不变,

  徐起而正之。

  既正,

  油然而退,

  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

  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

  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

  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

  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

  而以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

  而弃之于盗贼,

  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

  驱之以法,

  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

  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

  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

  以威劫齐民,

  吾不忍为也。

  ’呜呼!

  爱蜀人之深,

  待蜀人之厚,

  自公而前,

  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

  尔死在尔子孙,

  其功业在史官,

  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

  如何?

  ”皆曰:“公则何事于斯?

  虽然,

  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

  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

  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

  以想见其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

  思之于心,

  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

  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

  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

  遂为之记。

  公,

  南京人,

  为人慷慨有大节,

  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

  公可属。

  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

  岁在甲午。

  西人传言,

  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

  谋夫如云。

  天子曰嘻,

  命我张公。

  公来自东,

  旗纛舒舒。

  西人聚观,

  于巷于涂。

  谓公暨暨,

  公来于于。

  公谓西人“安尔室家,

  无敢或讹。

  讹言不祥,

  往即尔常。

  春而条桑,

  秋尔涤场。

  ”西人稽首,

  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

  草木骈骈。

  公宴其僚,

  伐鼓渊渊。

  西人来观,

  祝公万年。

  有女娟娟,

  闺闼闲闲。

  有童哇哇,

  亦既能言。

  昔公未来,

  期汝弃捐。

  禾麻芃芃,

  仓庾崇崇。

  嗟我妇子,

  乐此岁丰。

  公在朝廷,

  天子股肱。

  天子曰归,

  公敢不承?

  作堂严严,

  有庑有庭。

  公像在中,

  朝服冠缨。

  西人相告,

  无敢逸荒。

  公归京师,

  公像在堂。

苏洵

苏洵简介

姓名:苏洵  字明允  号老泉

性别:男

生卒年:1009—1066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三苏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 衡论

苏洵生平介绍

苏洵,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