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第二句是什么-舍人先生:去秋人还-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寄欧阳舍人书》第...

《寄欧阳舍人书》第二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10 09:01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寄欧阳舍人书》第二句是:“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这是出自于 宋朝 曾巩 所著的《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曾巩   朝代:宋朝

  巩顿首再拜,

  舍人先生:去秋人还,

  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

  感与惭并。

  夫铭①志之著于世,

  义近于史,

  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

  无所不书,

  而铭者,

  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

  惧后世之不知,

  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

  或存于墓,

  一也。

  苟其人之恶,

  则于铭乎何有?

  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

  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

  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

  则勇于自立;

  恶人无有所纪,

  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②达识,

  义烈节士,

  嘉言善状,

  皆见于篇,

  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

  非近乎史,

  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

  为人之子孙者,

  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

  皆务勒③铭,

  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

  书其恶焉,

  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

  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

  则书之非公与是,

  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莫不有铭,

  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

  托之非人,

  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

  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

  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

  则不受而铭之,

  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

  有情善而迹非,

  有意奸而外淑,

  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

  有实大于名,

  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

  非畜道德者,

  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

  不惑不徇,

  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

  则世犹不传,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

  故曰,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虽或并世而有,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

  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

  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⑥,

  幸遇而得铭,

  其公与是,

  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至其所可感,

  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

  况其子孙也哉?

  况巩也哉?

  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

  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

  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

  而先生进之,

  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

  而先生显之,

  则世之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

  其谁不愿进于门?

  潜遁幽抑之士,

  其谁不有望于世?

  善谁不为,

  而恶谁不愧以惧?

  为人之父祖者,

  孰不欲教其子孙?

  为人之子孙者,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此数美者,

  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

  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

  不宣。

  巩再拜。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生平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诗歌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隐居通议》卷七),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但他并非只善赋体,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编为《金石录》。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有《四部丛刊》影元本。曾编校过《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整理过《战国策》、《说苑》,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披阅《建昌府志》、《南丰县志》及诸曾著作如巩之《元丰类稿》,我们不能不被该家族的儒学底蕴、文化积淀与苦学精神所震惊。曾巩进士同年苏轼、苏辙赠诗称:“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非虚言也。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