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厚墓志铭》第五十句是什么-为词章-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柳子厚墓志铭》第...

《柳子厚墓志铭》第五十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10-31 09:00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柳子厚墓志铭》第五十句是:“为词章”,这是出自于 唐朝 韩愈 所著的《柳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

作者:韩愈   朝代:唐朝

  子厚,

  讳宗元。

  七世祖庆,

  为拓跋魏侍中,

  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

  为唐宰相,

  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

  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

  以事母弃太常博士,

  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

  失御史。

  权贵人死,

  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

  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

  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

  虽少年,

  已自成人,

  能取进士第,

  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

  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

  议论证据今古,

  出入经史百子,

  踔厉风发,

  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

  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

  争欲令出我门下,

  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

  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

  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

  例出为刺史。

  未至,

  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

  益自刻苦,

  务记览,

  为词章,

  泛滥停蓄,

  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

  尝例召至京师;

  又偕出为刺史,

  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

  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

  ”因其土俗,

  为设教禁,

  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

  约不时赎,

  子本相侔,

  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

  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

  令书其佣,

  足相当,

  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

  比一岁,

  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

  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

  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

  而梦得亲在堂,

  吾不忍梦得之穷,

  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

  将拜疏,

  愿以柳易播,

  虽重得罪,

  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

  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

  酒食游戏相征逐,

  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握手出肺肝相示,

  指天日涕泣,

  誓生死不相背负,

  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

  仅如毛发比,

  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

  不一引手救,

  反挤之,

  又下石焉者,

  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

  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风,

  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

  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顾籍,

  谓功业可立就,

  故坐废退。

  既退,

  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

  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厚在台省时,

  自持其身,

  已能如司马刺史时,

  亦自不斥;

  斥时,

  有人力能举之,

  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

  穷不极,

  虽有出于人,

  其文学辞章,

  必不能自力,

  以致必传于后如今,

  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

  为将相于一时,

  以彼易此,

  孰得孰失,

  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以十五年七月十日,

  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

  始四岁;

  季曰周七,

  子厚卒乃生。

  女子二人,

  皆幼。

  其得归葬也,

  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行立有节概,

  重然诺,

  与子厚结交,

  子厚亦为之尽,

  竟赖其力。

  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

  舅弟卢遵。

  遵,

  涿人,

  性谨慎,

  学问不厌。

  自子厚之斥,

  遵从而家焉,

  逮其死不去。

  既往葬子厚,

  又将经纪其家,

  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

  既固既安,

  以利其嗣人。

  ”

韩愈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学习过程】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 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教育思想】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理论】
文学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