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上一句是什么-即衡命-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上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9-05 09:01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上一句是:“即衡命”,这是出自于 汉朝 司马迁 所著的《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

作者:司马迁   朝代:汉朝

  管仲夷吾者,

  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

  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

  吾尝三战三走,

  鲍叔不以我怯,

  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

  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

  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

  有封邑者十余世,

  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

  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

  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

  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

  有三归、反坫,

  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

  齐国遵其政,

  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

  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

  食不重肉,

  妾不衣帛。

  其在朝,

  君语及之,

  即危言;语不及之,

  即危行。

  国有道,

  即顺命;无道,

  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

  在缧绁中。

  晏子出,

  遭之涂,

  解左骖赎之,

  载归。

  弗谢,

  入闺。

  久之,

  越石父请绝。

  晏子惧然,

  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

  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

  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是知己;知己而无礼,

  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

  出,

  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

  拥大盖,

  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

  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

  身相齐国,

  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

  志念深矣,

  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

  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

  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

  及晏子春秋,

  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

  欲观其行事,

  故次其传。

  至其书,

  世多有之,

  是以不论,

  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

  桓公既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

  成礼然后去,

  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至其谏说,

  犯君之颜,

  此所谓“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

  余虽为之执鞭,

  所忻慕焉。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成就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对不会自划范围,限制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古代的史官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不过司马迁能用史学家的高赡远瞩的眼光,把星象学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学家皆望尘莫及的高明之处。司马迁并末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史记》及“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星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星象学的基本原则,表述如下(亦记载于《天官书》中):

“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星象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