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终身逸乐”下一句是什么-富厚累世不绝-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而终身逸乐”下一...

“而终身逸乐”下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8-29 09:00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而终身逸乐”下一句是:“富厚累世不绝”,这是出自于 汉朝 司马迁 所著的《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

作者:司马迁   朝代:汉朝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

  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

  岳牧咸荐,

  乃试之于位,

  典职数十年,

  功用既兴,

  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统,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不受,

  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

  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

  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

  由、光义至高,

  其文辞不少概见,

  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

  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及至,

  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

  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

  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

  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

  糟糠不厌,

  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

  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

  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

  横行天下,

  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

  操行不轨,

  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

  时然后出言,

  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

  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

  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

  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

  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

  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

  烈士徇名,

  夸者死权,

  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

  同类相求。

  “云从龙,

  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

  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

  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

  趋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

  悲夫。

  闾巷之人,

  欲砥行立名者,

  非附青云之士,

  恶能施于后世哉!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成就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对不会自划范围,限制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古代的史官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不过司马迁能用史学家的高赡远瞩的眼光,把星象学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学家皆望尘莫及的高明之处。司马迁并末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史记》及“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星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星象学的基本原则,表述如下(亦记载于《天官书》中):

“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星象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