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复记忆”上一句是什么-汝时尤小-找诗词-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查字典诗词网 > 找诗词 > “当不复记忆”上一...

“当不复记忆”上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8-22 09:02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当不复记忆”上一句是:“汝时尤小”,这是出自于 唐朝 韩愈 所著的《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作者:韩愈   朝代:唐朝

  年、月、日,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乃能衔哀致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

  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中年,

  兄殁南方,

  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

  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

  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

  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

  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尤小,

  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

  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

  又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吾。

  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

  明年,

  丞相薨。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是年,

  吾佐戎徐州,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罢去,

  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

  东亦客也,

  不可以久;图久远者,

  莫如西归,

  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

  以为虽暂相别,

  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

  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

  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

  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

  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而不克蒙其泽!

  所谓天者诚难测,

  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

  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

  志气日益微,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

  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

  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

  六月十七日也。

  东野云,

  汝殁以六月二日;

  耿兰之报无月日。

  盖东野之使者,

  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如耿兰之报,

  不知当言月日。

  东野与吾书,

  乃问使者,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其然乎?

  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

  可守以待终丧,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不能守以终丧,

  则遂取以来。

  其余奴婢,

  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

  汝殁吾不知日,

  生不能相养于共居,

  殁不得抚汝以尽哀,

  敛不凭其棺,

  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

  而使汝夭;不孝不慈,

  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

  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

  一在地之角,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

  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

  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

  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

  待其嫁,

  如此而已。

  呜呼,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呜呼哀哉!

  尚飨!

韩愈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学习过程】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 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教育思想】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理论】
文学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点击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