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令孺(1897年-1976年),安徽桐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散文作家和女诗人,方苞的后代。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
附:梁实秋笔下的方令孺(作者:王凯 )
方令孺是安徽桐城方家后人,早年曾在国立青岛大学教书,是梁实秋的同事;抗战期间,方令孺辗转入川,又与梁实秋在重庆小镇北碚成为邻居,交往甚多。1949年后,梁实秋去台湾教书,方令孺留在大陆当了浙江省文联主席,一对老友再未谋面。梁氏晚年写了许多怀念当年旧人旧事的文字,其中一篇名为《方令孺其人》,记述了两人之间多年的交往。
梁实秋与方令孺在青岛初识。1930年夏,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先生出任校长,杨振声好友邓仲存随之来青大当了校医,邓仲存和方令孺有姻谊,便推荐她到学校教授国文,当时梁实秋是青大的外文系主任。青岛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是闻一多,他有个学生方玮德是方令孺的侄儿,方令孺在家族里排行第九,方玮德呼其“九姑”,于是大家便都跟着方玮德喊她“九姑”,连“方”字也省了。对于此事,梁实秋后来幽默地解释说:“这是官称,无关辈数。”因为方玮德的关系,闻一多和方令孺也成了好朋友,据闻氏后人透露,两人之间还有一些传闻,但查无实据,在此姑且不考。
方令孺早年嫁与江宁陈氏,育有一女。陈世家出身,风流倜傥,服务于金融界,饶有资财,但两人志趣不合,终于仳离。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吧,方令孺极少与人往来,经常穿一身黑色旗袍,不施脂粉,独行在校园里,脸上带着一股淡淡的忧愁。当时青大教授们闲来无事,每到周末便相约聚饮,这群酒徒恰好凑满八人之数,人称“酒中八仙”。方令孺虽也列名“八仙”之数,但从不纵酒,“刚要朱颜酡些的时候就停杯了”。
九一八事变后,学生请愿风潮波及青大,杨振声、闻一多等人相继离去,随后不久方令孺也离开了青岛。梁实秋与方令孺再次相遇是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当时两人都在北碚居住,朝夕相见。有回梁实秋到方令孺房间聊天,见她书架上放着许多中英文图书,大为惊奇,梁后来在文章中说:“这在抗战时期是稀有的现象。逃难流离之中,谁有心思携带图书?她就有这样的雅兴,迢迢千里间关入蜀,随身带着若干册她特别喜爱的书。”梁实秋是个爱书之人,随手抽出一本《呼啸山庄》翻阅,方令孺介绍说:“这是好动人的一部小说啊!”梁实秋说要把它翻译出来,方令孺闻言非常高兴,马上把书借给了他。后来梁实秋果然没有辜负她的美意,将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译了出来。
这时方令孺的女儿已经长大,也在重庆,每逢周末都与男友来探望母亲,平日方令孺便独自一人住在北碚编译馆的宿舍里,非常寂寞。有次她炖了一锅东坡肉,便邀请梁实秋和朋友们来家分享。抗战时期人们的生活非常清苦,梁实秋等人欣然前往,一进门就闻到满屋肉香,只见一瓦罐五花肉不加一滴水,只放料酒和酱油,在炭火上已煨了五六个小时,酥烂可口。在这个湿冷的冬夜里,方令孺和梁实秋他们围炉夜话,吃得十分尽兴。朋友们走时方令孺很失落,她对梁实秋说:“人间最快乐的事莫如朋友相聚,最痛苦的事是夜阑人去独自收拾杯盘打扫地下,那时的空虚寥落之感真是难以消受啊!”在梁实秋笔下,一个孤独、寂寞、需要朋友温暖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梁实秋在北碚的住所名为“雅舍”,是朋友们经常聚会的地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实秋为此专门预备了一册留言簿,供大家题字留言之用。有一次方令孺到雅舍串门,也在上面写了一段话:“余与实秋同容北碚将近二载,借其诙谐每获笑乐,因此深知实秋‘虽外似倜傥而宅心忠厚’者也。实秋住雅舍,余住俗舍,二舍遥遥相望。雅舍门前有梨花数株,开时行人称美。冰心女士比实秋为鸡冠花,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唯梨花命薄,而实秋实福人耳。”
朋友的心是相通的。多年以后,当梁实秋听说方令孺晚年以收集砚石作为消遣时,禁不住在文中写到:“‘石不能言最可人。’她把玩那些石砚的时候,大概是想着从前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