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桂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_名诗名句-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名诗名句 > 描写桂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描写桂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桂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因其叶脉形如“圭”字而得名,有很多别称:纹理如犀,又叫木犀;清雅高洁,香飘四溢,被称为“仙友”;因月中有桂的传说,被称为“仙树”、“花中月老”;桂花通常生长在岩岭上,也叫“岩桂”;开花时浓香致远,有“九里香”的美称;黄花细如粟,故又有“金粟”之名;花开于秋,旧说秋之神主西方,所以也称“西香”或“秋香”;桂花,花生叶腑间,花香而小,呈四瓣,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桂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桂花以其淡雅的花朵、浓郁的花香博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古诗词中,吟咏桂花的诗词数量虽不及梅、菊、牡丹,但也颇可一观。更多有关桂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写有一篇《招隐士》文,开篇就是“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道出了桂花的生长环境,最终确立了桂为隐士的地位。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咏桂诗,如南朝诗人范云的“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等。唐朝是咏桂诗的成熟时期,此时,桂和众多的神话传说相联系,为其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宋代是咏桂诗词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咏桂佳作 被人传诵一时。元明清则是继承时期,其数量可观,但质量不及唐宋,但也有不少名作流传。

桂之名篇

关于桂花的诗词,最为人们熟知的应为王维的《鸟鸣涧》,但这首并不是咏桂诗。一句“人闲桂花落”不知惹多少人美好遐想,一句“夜静春山空”引多少人的神往。桂花往往开于秋季,精致细小,桂花飘落,尤其是在夜间,其实是很不容易被发现的,因此,起首“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之俗事的烦扰,反应了诗人内心的闲静。正是有了心静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会被作者觉察到。诗人能发现桂花的“落”,可能是花落衣襟,有所感触,可能是花坠声动,有所回响,更或者是仅凭花瓣飘落时所散发出来的一丝丝芬芳。这句通过描写桂花之落来衬托诗人心之静,而“夜静春山空”句则转写周围环境之幽。夜深人闲之时,春山显得格外空旷清静。晚上,人类开始休息,动物不再出没,所有的一切都已昏昏睡去,春山的真实面目就展现了出来,它不动不语,好像是一个空空的所在,又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偶尔一声风动,一声鸟的呓语,就凸显得很清晰纯净,也只有动才能衬托最迷人的静。“夜静春山空”,其实春山并不空,只是由于夜的静谧,所以才显现出春山的空荡。

王维深通佛理,他自然能体察到常人难以捉摸的“静”,对桂花的凋落这一细微的动态而有所感触。对于李清照来说,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多情,所看到的桂花却是另一种境界。

李清照大概有两首咏桂花的词,还有一首词,中有提及桂花。最为人称道的是《鹧鸪天•桂花》这首。她说“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的颜色浅淡,如银桂之白,金桂之黄,丹桂之红。桂花之黄是暗淡的黄,并不明艳耀眼,而红亦是暗淡的。作者准确地抓住桂花颜色的特点,以“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桂花之香十分浓郁,沁人心脾,它秉性温雅柔和,有疏淡的情怀,虽多处于深山之中,却能将浓郁的芳香飘向人间。这两句实际上描写的是桂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它的外表美得低调深沉,它的内心美得娴雅淑静。因此,词人非常欣赏桂花,赞之为“花中第一流”。她认为花的内在美尤为重要,“何须浅碧深红色”,那些以色取胜的群花,在作者眼中是不能称为“一流”的,而没有“浅碧”、“深红”之色的桂花才是“冠中秋”的。她还拿梅、菊来与桂花相比,“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梅是作者的酷爱,菊亦是作者常常提及的花,但是在桂花面前,梅花会生妒意,菊花会羞愧难当,自叹不如。桂花是足以摘得中秋第一之冠的。可是,就是这样优秀的花儿,竟然不见于屈原的《离骚》。传说屈原的《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词人为桂花打抱不平,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另一首《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亦是一首咏物词,可是词人咏花而意不在花。开篇两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写桂花及其枝叶的形与色。桂花那万点耀眼的金花,像是黄金揉破后化成的颗粒,那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也像是碧玉剪出的一样。作者紧紧抓住它的金玉之质,笔触显得深刻、自然。紧接着两句“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把桂花比喻成具有“风度精神”的晋代名士彦辅。彦辅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欲”。而桂花就像名士彦辅一样,它“大鲜明”,美得脱俗,品质高雅,是寻常花朵所不能比的。下片以梅花和丁香来衬托桂花,言梅花雕饰太过,俗不可堪,而丁香花相互簇拥,太小家子气,唯有那桂花才是她的最爱。可是桂花真的是毫无瑕疵吗?未必,最后两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一语点破。桂花好是好,可就是香气太重,它熏醒了我千里寻人的美梦,也太过无情。

全篇读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内心微妙的心理变化。首先她爱桂花,爱的无法自拔,把它比作自己内心崇尚的雅士。因为如此爱桂花,眼里就容不下别的花,就说梅花、丁香的不是。可是对比过之后,她突然发现,连桂花也不完美了。桂花并没有变,变的是词人的内心情感。作者情感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词中说的很清楚,“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它熏醒了词人千里的美梦。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可以想象到,这首词大概是词人中后期的作品,词人做的梦肯定也是夫妻相聚之梦,但不管如何,最终归结到情感的悲凉。更多有关桂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

还有一首《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词,写的是词人大病初愈后的一系列活动,词中所写是寻常之事、自然之情,结尾处点出桂花——“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结句赋予木犀以人的情思,显得隽永有致。“木犀花”点出作词时间,即秋季。作者每日欣赏院中的桂花,却不说自己看花,偏说是桂花终日“向人”表示“酝藉”,把木犀写得十分多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其无限的喜爱。“酝藉”即蕴藉,谓含蓄的样子,写出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它的花小而黯淡,不以色媚人,花香浓厚,以“酝藉”形容,深得桂花神韵。

桂花是含蓄蕴藉的,像是一位秀外慧中、富有才华的女子,李清照毫无疑问可以与桂花媲美,但也有一位与李清照一样才华横溢的朱淑真,也是属于桂花型女子的。她是极爱桂花的,称它“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秋季的桂花,艳压群芳,占尽秋色,是秋之主。“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两句描写作者书窗下的一枝桂花。“淡”是桂花的主要特点,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一词中有详细的表述,言其“暗淡轻黄体性柔”,朱淑真则只用一个“淡”字便将其花色的特点一语道出。当然,由下句“人与花心各自香”可知,这个“淡”并不只是说桂花暗淡清雅之色,也道出了桂花娴雅恬淡的风姿神韵。书窗本是十分幽静雅致之地,又有如此淡泊之花的映衬,作者的心境不言而喻。“人与花心各自香”句,写桂花香给作者带来的美好感受。桂花这种幽香源自于其内在精神气质,它本是天上之物,只开在清秋时分,貌不出众却默默为人间播撒芬芳,这种精神品格是词人尤为看重的。“各自香”言词人自己也有如此高雅之趣,她的品格也是高洁的。词人托物言志,运用委婉、细腻的笔法,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吴文英笔下,这桂花亦是脱尘绝俗的女子。吴文英早年在杭州时,曾与一位歌姬相爱,后来吴文英离开杭州入苏州仓幕,遂被迫与歌姬分离,最后,歌姬死去,吴文英悲痛欲绝。他的一首《朝中措•闻桂香》词,应也是为歌姬而作。因二人的离别之日,也是桂花飘香的一天,词人看到桂花就想起曾经的爱人。作者遥明月,看到月中的桂树,他猜想那月桂一定开花了吧,“天外幽香轻漏”,因为他闻到一阵浓厚的桂花香。“人间仙影难寻”,而这种似梦似幻的桂花在人世间就难以找到它的仙影了。“并刀翦叶,一枝晓露,绿鬓曾簪”,还记得当年,他剪来一枝带着朝露的桂花,插在伊人的鬓云之上,“惟有别时难忘,冷烟疏雨秋深”,最难忘的是那个离别的时节,那是同样的一个烟雨蒙蒙的深秋,也是飘散着桂花清香的时候。“天外幽香轻漏,人间仙影难寻”两句写桂花的不凡出身,它本来自月宫之中,那是一个一尘不染的圣洁之地,桂花自然也是高洁脱俗的了。它的花香异常浓郁,“天外幽香轻漏”,可以从月宫中飘到人间,然而,“人间仙影难寻”,这种桂花在人间是难以寻觅的,大概只有月宫中才有罢。这两句写桂花之香,突出桂花的超凡脱俗之气。联系作者的爱情经历,可以推测,这两句以桂花喻伊人,以“人间仙影难寻”暗示出歌姬已逝的怅惘,空留作者在人间彷徨,仍然寻不到她的身影,表达出作者对其深切的怀念之情。

桂之形美

桂花既与女子相关,它定是美丽多情的。正如李清照所言,桂花的美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它是内外皆美的。

毛珝《浣溪沙•绿玉枝头一粟黄》形容桂为“绿玉枝头一粟黄”,“绿玉枝头”是指桂树,桂树是常绿小乔木,枝叶翠绿,犹如碧玉,十分形象。“一粟黄”是对桂花的描写,桂花颜色为黄色,成簇而开,聚集枝腋,“一粟黄”可谓是再恰当不过。桂树上开桂花,一绿一黄,颜色鲜艳,黄绿相互映衬,景象十分迷人。“碧纱帐里梦魂香”是对桂花的虚写。桂花如此芬芳迷人,就像那酣睡在碧纱帐中的绝佳美人,因为桂花躲在碧绿的枝叶中,花香极其浓郁,香味扑鼻,恰恰又如美人身上的香味,美轮美奂,令人欲罢不能。作者把色香具佳的桂花比作帐中的香艳美人,比喻合理精妙,把桂花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词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谢懋写桂叶与桂花的形色,说“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桂叶是绿云剪就而成,突出其色与形之美;桂花像是黄金的碎屑,刻画其花色金黄,花朵小巧。“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两句是对桂花的赞美。桂花在百花中占尽了好名声,原因是它的香气和情韵是十分清香高洁的。桂花被认为来自月中,是嫦娥赠与人间的礼物,它的出身是不同寻常的。宋之问有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赞美桂花的不凡。桂花的性情是柔和温婉的,颜色是暗淡清雅的,李清照赞曰“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它有疏淡的情怀,有高雅的韵味。对于以上所说桂花的香与韵,作者谢懋只以“香与韵,两清洁”一语概括,言简意赅,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

朱熹赞曰:“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亭亭”言其挺立秀气之貌,“岩下”点明其生存环境,表明它所在之地是人迹罕至的,因此是“独”芬芳,它的秀美,它的芳香,无人欣赏。“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两句,分写岩桂的枝叶与花朵。桂树枝叶稠密,碧绿精巧;桂花淡雅,花小而多,一簇簇隐藏在枝叶间。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赞其叶为“绿云剪叶”,夸其花为“黄金屑”,重在其外表的美丽精致。朱熹言其绿叶“千层”,花开“万点”,则注重刻画其数量的繁多。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是一首中秋赏桂的诗作。前两句“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夜景,将飘落的沾着露珠的桂花,比喻成从月亮中散落下来的玉珠,描绘了一个空灵幽静的“夜赏月桂图”,富有动感,梦幻迷离,宛若仙境。首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意境十分幽美,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基调。次句写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而这桂花被诗人认为是月宫中坠下来的,那必定是不同寻常的。同时,作者的这一举动有“月中折桂”的意味,表明诗人此时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更多有关桂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

以上诗词都是从正面来写桂花之美,而倪瓒的《桂花》“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则是从桂花的影子入手,写的是桂花的朦胧美。天色已晚,桂花还在幽幽地绽放,芳香四溢。诗人没有从正面来写桂花的香与色,而是隔着窗帘,来遐想桂花的姿色。“帘影淡秋光”,桂花的倩影透射在窗帘上,淡淡的,如泼墨而成的一幅画。秋风吹来,窗帘与花影一起摇曳,令人心醉神迷。那桂花影如今成了十分的秋色,再也没有比得过它的了。作者写桂花,只刻画其影,画面显得十分虚幻唯美,比起直接来写,多了几分韵味。“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秋风劲吹,花瓣必然随风而落;风吹花香更加浓郁,一阵阵地袭来,浸润着这个漫漫长夜。“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月已经西沉,炉内的香也燃尽,一转眼就过了大半夜。望着月亮,闻着桂香,就“忽起故园想”,然而归家的路太长,只有通过梦境回到家乡了。桂花多开于八月,而八月又是团圆之月,作者由桂花而想到与家人团圆,最后由实转虚,照应首联所营造的朦胧意境,结构紧密,意脉流贯,构思灵巧,层层深入,引人入境。

万俟咏的《蓦山溪•桂花》“深绿护轻黄,怕青女、霜侵憔悴”写的是桂叶掩护桂花的情态,十分生动,富有趣味。桂叶是极其浓密的,李清照说“剪成碧玉叶层层”,朱熹则说“叶密千层绿”,因此,娇小的桂花点缀在绿叶中,就像是被桂叶保护起来似的。“深绿”、“轻黄”分别代指桂叶、桂花,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效果。一个“护”字,十分生动,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桂叶浓密、桂花细小的特点,还赋予桂叶情感,衬托出桂花的娇嫩可爱之态。“怕青女、霜侵憔悴”句以拟人手法,进一步写桂叶对桂花关爱有加。“青女”指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里借指霜雪;“怕”字是桂叶的心理活动刻画,言绿叶担心娇嫩的花朵被霜雪“欺负”而变得憔悴,才故意变得浓密,以保护桂花。

桂之浓香

桂花香浓而不烈,芬芳异常,沁人心脾,是它的一大特点。宋之问的《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句,以神话传说来写桂花香。“桂子月中落”是说,相传每到中秋夜晚,桂花便从月中纷纷落到人间,那是月中的嫦娥掷与人的。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所写的正是这个情景。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中自然不会落下桂花,而“桂花落”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诗人如此表达,为诗境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天香云外飘”,这句紧扣灵隐寺,写寺中香火之盛。作者言灵隐寺中的香火可以从人间飘到了天边的白云上,这种香与月中桂花的香浑融在一起,十分精妙。“天香”一词,至此以后,也成为桂花的美称。

桂花到底有多香?李弥逊在《声声慢•木犀》中提到:“一朵才开,人家十里须知。”桂花才开了一朵,然而方圆十里人家就闻到桂花香了。人们都说桂花花开,十里飘香,虽然有些夸张意味,但足以说明了桂花香之持久、浓厚。作者这里言“人家十里须知”,并没有太大夸张的成分,因桂花是“龙涎染就,沈水薰成”。龙涎香和沉香都是十分浓郁的香,作者同时把这两种香赋予桂花,就给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震撼,再说香飘十里时,读者就觉得理所当然了。此外,作者言“须知”,并没有指明人可以闻到其香,大概是说桂花香气怡人,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直至十里之处的人都能知晓桂花开了。可见,作者措辞十分严谨精当。

吴文英说桂花“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桂花盛放时,香气浓郁,故称“浓香”,这浓浓的香气充盈人间,好像再也没有地方容纳它了。作者以“无著处”极言桂花香范围之广,香气之浓。“渐冷香、风露成霏”写的是风露下的桂花香,暗示桂花受冷即将飘落。秋意渐浓,秋露繁重,桂花在露水的浸润之下,发出十分幽冷的香气,闻之令人心生寒意。这种香逐渐变淡,原来是化作一抹抹的云气飘散了,再也不是以前的“浓香”了。这两句由桂花香之浓转淡,暗示出桂花由盛放到凋零的过程。

辛弃疾说:“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一轮明月皎洁团圆,岸边高达的桂树仿佛投影在月亮中。桂花的香气十分浓郁,就像刚刚燃烧过的水沉香,香飘十里。这两句写桂兼写月,“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水沉”,即沉香。表现出桂花香气之怡人。“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写桂花的色与香,星星点点的桂花就像妇女涂额的“宫黄”,可是它却芳香四溢,充盈整个人间。“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这两句收束全词,别出新意,言桂花是借着秋天的风露传播芳香,要使得世界都浓郁芬芳。这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桂花之香确实是值得赞美的,而对于“志在塞北江南”的辛弃疾、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的稼轩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曲桂花的赞歌。联系此词的背景可知,这首词约写于作者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这桂花之香是美好的愿望、理想、抱负的象征,作者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桂花,似隐寓他有“兼善天下”的宏愿。

咏桂抒怀

桂多生长于山间,多远离人世,是隐士的象征;桂花暗淡轻黄,深藏在枝叶间,不以色媚人,而已香怡人;桂花与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它是天宫之物,与人间众芳有本质的不同,它是高洁脱俗的象征。因此,诗人们常借桂花抒发自己的志向、胸襟与抱负。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中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句,将桂与兰并提。陈子昂也有一首类似于张九龄这首的《感遇诗》:“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人以兰花为喻,说的是人的生命贵在有用,有人欣赏,有人任用,这才是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张九龄的这首诗,恰好相反。他所,我作为兰花或是桂花,并不需要人的欣赏,更不需要被人攀折,作为草木我自然有我的美好,就算你是美人,我也并不期待你的攀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两句,互文见意,是说,兰花生长在春天,桂花开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作者以葳蕤来形容春兰,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点出兰草迎春而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形容桂,以“皎洁”二字,当指的是银桂。桂花洁白而桂叶深绿,相映之下,给人鲜亮之感,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不管是兰花也好,桂花也罢,他们展现的美都是生命的一种本能。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他们是如此的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这种“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诗人不仅写了兰桂之美,还托物言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是陈亮的一首咏桂词中的句子,这两句从侧面来写桂花的不俗。月中的桂花喜获丰收,以至于储藏不下,所以便洒向人间。然而,桂花又怕自己的高贵“出身”使得百花自惭形秽,“自嫌凡俗”。词人以桂花自况,足见其自视之高。“不辞”二字暗示出作者甘愿为世间奉献自我,做出一番事业的美好愿望。词人以群花之俗反衬自己的高雅,但有不直接称其凡俗,而透过一层说群花“自嫌凡俗”,命意更高一层。此外,以一个“怕”字再次转折,言桂花(词人)唯恐群花自惭,而不想开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几句,又转一层,是说桂花(词人)不愿在春天开放,并不是故矜高洁,目无下尘,而是想在秋天绽放,以唤回已去的春意,把温暖重新撒向人间。词人抓住桂花开于秋季的特点,多层次地表明自己的心志,亦花亦人,深得咏物词“取神题外,设境意中”之妙。更多有关桂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

戴复古有一首咏桂诗《桂》,这首诗先写金谷园中遍植桃李的状况,讽刺了桃李的媚俗之态。后两句写桂花是极其精巧之物,是造化之功,是生长在明月之中的神奇树种。金谷园是西晋豪奢石崇的别墅。石崇纵情放逸,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便修筑了此园,足以说明当时大官僚地主的糜烂生活。而金谷园中所植的桃李,在作者眼中的庸俗就不言而喻了。桂花与桃李是截然不同的,它多生于深山岩石中,那是人迹罕至之地,因此,桂花也是隐士的象征。在作者眼中,桂花不仅十分高雅,它根本就不是人间之物。“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没有人能像上天一样灵思精巧,他把桂花种在了月亮之中。人间,凡是举头能望见月亮的时候,都能看到月中之桂。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可得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似是讽刺社会上攀附权贵的媚俗之风气,表达对其不满。抑或是托物明志,借桂花表达自己坚贞的节操,以及不愿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态度。

白居易非常喜欢桂花,他在苏州任刺史时,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种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晚年曾写过三首著名的《忆江南》,其中一首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诗人怀念江南的美好,还把月中寻桂作为一大乐事,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写了很多描写桂花的诗,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为《庐山桂》。作者以庐山桂自喻,一方面显示出诗人高洁的情怀,一方面又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直接宣泄了胸中的不平之气。白居易还有很多关于桂的作品,如他的《有木诗》、《厅前桂》、《忆江南》等,亦有脍炙人口的《东城桂三首》。

从诗的序文可知,白居易在苏州东城的樵牧场看到一棵桂花,“惜其不得地”,于是赋三绝句以唁之。第三首诗,表达了对桂花生而不得其地(即生长的不是一个好地方)的怜惜,间接道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亮上只有一棵桂树,肯定有很多空闲之地,于是诗人大胆地向嫦娥仙人提议,还要不要再多种几棵?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作为诗的材料,但又不局限于神话故事本身,真是奇思妙想,新颖独特。东城当时是樵牧之场,作者担心桂树的安危,“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害怕它有朝一日落入樵夫之手,被砍作柴薪而卖掉。但又苦于无力顾忌它的安危,才不由得发出奇想:“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嫦娥自然不会回答,这棵桂花也只能生长于人间的樵牧场,诗人幽默诙谐的背后,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桂花花香,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中秋之夜,丛桂怒放,月圆人圆之时,把酒赏桂,共邀明月,岂非人生一大乐事?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