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思乡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名诗名句-查字典诗词网
查字典诗词网
搜索
当前位置: 查字典诗词网 > 名诗名句 > 描写思乡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描写思乡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思念,爱情

【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注】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① 何当:什么时候。

②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③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④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说明】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

本篇按“寄内”解。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知,是妻子先写信询问诗人归家的日期,所以诗人才回寄此诗。一句“未有期”,看似轻描淡写,毫不经意,背后却隐藏着沉重的无奈,诗人内心肯定是很想回家的,可是归期尚无定准,如若多说肯定会更加引人伤感,所以下一句诗人立即转移了话题,说“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眼前所见,和回答归期是没有什么相干的,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提,就把话题从沉重的遥遥未知的归期转移开来,由虚转实,写眼前之景,也是向妻子描写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和状况,让妻子无须担心自己。“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节奏轻快,其实也蕴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秋雨往往是淅淅沥沥的,如丝如网;雨声也是滴滴答答的,夜深不止,声声敲打在诗人心头,再加上窗外漆黑朦胧的夜色,实在令人神伤,诗人并没有直接诉说忧愁,只是通过景物来反应自己的内心,郁闷、孤寂。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查字典诗词网”

写景毕竟是在转移忧愁,同时也是在渲染忧愁,愁毕竟还是遮不住的,诗人还是按捺不住内心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情感澎湃,最后也忍不住焦躁急切起来,不禁发问“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咱们能一块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彻夜促膝长谈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到时候我就能向你倾诉我此刻(此刻巴山夜雨)对你的思念之情了!本来诗人正说眼前之景,可是内心深处的情感想要压抑,又谈何容易?实立即又转为虚,景立刻转为情,想象自己归家之后的美好场景,心声尽数展现,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含蓄隽永。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魂飞回到家容易,可最后还是要飞回来,这可就难了。全诗开篇一问一答,极具张力,由虚转实又虚,情景相融,明白如话,曲折缠绵,余味无穷!

点击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篇
一键安装查字典教育客户端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